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激活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发布时间:2024-02-25 21:13:43 来源:中国报道

榆林市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形成了新时代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文︱李洋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市统筹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承担国家重要能源接续地的重大使命,确定“12363”高端化发展战略,牢牢把握住转型和发展的主动权,推动全市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全市上下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高寒岭人文森林公园航拍

协调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也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近年来,榆林市加快推进能源革命和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全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形成了协同一体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抓住机遇  区域协调发展再上新台阶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升级是关键。作为传统的资源禀赋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是榆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如今的榆林,现代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做强做优。2022年,榆林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3%、5.4%和10%。榆林坚定不移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构建起“4+8+N”项目支撑体系,陕煤180万吨乙二醇、国能5万吨PGA等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建成投产,中煤二期列为国家煤化工行业碳排放评价试点示范项目。做强做优传统产业,为榆林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的榆林,新兴产业正在不断提速发展。榆林聚焦四大板块和10条重点产业链招大引强、引新引特,远景风机、上海创力等一批填补产业链空白的项目落地,氢能产业等新兴产业实现实质性起步,新材料、智能无人、现代物流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不断蓬勃发展。“十四五”以来,榆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9%。在传统的能源产业之外,不断落地的新兴产业,正在为榆林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助力。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科技创新是动力。科技创新是新时代城市竞争的核心,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

近年来,榆林市落实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10条措施,深入实施“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大工程,全力打造创新策源地,创新已成为榆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

2023年,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正式获批,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全面投运,秦创原榆林主副中心协同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建成17个“两链”融合试验区。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23年,榆林市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完善服务体系、搭建孵化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上下功夫,依靠科技创新不断集聚新动能、持续释放新活力,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先后成功引进上海技术交易所等3家“国字号”平台,7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功落地,全市共有30余人获批省秦创原高层次人才项目,征集152项企业技术需求,组织30余场成果路演活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榆林的创新引擎正在蓄势待发,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硬核动力。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培育产业优势是重心。

在吴堡县,总占地面积33167平方米的空心挂面产业园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预计投运后年产达1.2万吨,年产值1.68亿元,带动就业300余人。空心挂面产业园的高效推进,是榆林市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吴堡县手工空心挂面加工历史悠久,近年来多措并举推进手工空心挂面产业发展,生产能力迅速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县挂面年产量稳定在6500吨以上,年产值可达8500余万元,空心挂面产业逐渐成为全县富民兴企的支柱性产业。

米脂县的小米产业和“庭院经济”,清涧县的酸枣产业,子洲县的山地苹果和中药材产业,绥德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重心在找到优势、发挥优势、塑造优势。近年来,榆林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打开了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2023年底,全国兴起一股冰雪产业热潮。榆林市委书记张晓光在横山区、榆林科创新城调研冰雪旅游产业发展、“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筹备工作时强调,要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榆林自然环境优势,推动冰雪旅游与本地特色文旅资源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冬季冰雪旅游新目的地。冬旅无需去“尔滨”,“榆林”亦有冰雪地。

以能源化工产业为基础依托,以新兴产业为重要带动,以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根据区域特点培育优势产业,守正创新、不拘一格,榆林正在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狠抓落实  城乡协调发展形成新局面

在榆林市五届六次全会上,张晓光强调,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融合发展,坚持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构建多极带动、多维支撑、多元融合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体系。近年来,榆林坚持市域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顺应城市化趋势,榆林正在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在榆林,中心城区功能品质持续攀升。高质量完成中心城区总体设计和科创新城等片区控规修编,形成“一城八区”城市框架格局。出台城市更新管理办法,实施10大类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四馆两中心”全面建成,榆林古城保护开发利用取得积极成效,榆溪河生态长廊一期等公园绿地建成开放,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

在榆林,县域经济正在不断做大做优。出台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18条意见,设立南部县产业振兴资金5亿元、产业引导基金10亿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特色经济、联农带农经济。落实“一县一策”事项清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占GDP比重达到69.4%,神木、府谷稳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

在榆林,综合交通枢纽效能不断提升。获批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成“三横四纵”干线铁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榆阳机场成为西北地区吞吐量最大的支线机场,“一主两辅三通用”机场集群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多式联运、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榆林正在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为增进民生福祉,榆林持续谋划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工程,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升“一老一幼”服务质效,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统筹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企业稳岗扩岗,破解招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矛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

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榆林市升级改造560公里农村破损公路,硬化1149公里自然村道路。聚焦人居环境促提升,绿化美化100个村。聚焦示范引领抓创建,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力打造6个楷模村、50个示范镇、500个示范村。2023年投资4.86亿元建设236个示范村。打造33个智慧社区,开展高价彩礼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为推进共同富裕,榆林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集中力量抓好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5+3”重点工作,振兴南部县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出台支持南部县产业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意见,推动资金、土地、用电、用水、人才等各方面要素向南部县倾斜,着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按照工业领域的链长制思路和方法,持续推进现代农业 “4+X”工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质保量完成25万亩高标准农田、60万亩高效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任务。

榆林市对3个省级重点帮扶县每县倾斜支持1000万元,帮助谋划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针对8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和36个重点帮扶村,制定推出8项支持措施,落实省市衔接资金9120万元。加大对易地搬迁社区后扶力度,全市易地搬迁劳动力实现就业2.1万人,有劳动力和就业意愿搬迁家庭基本实现至少1人就业。

榆林市始终把群众增收致富作为落脚点,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以长远的谋划、积极的政策和扎实的行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形成新局面。

以人为本  两个文明建设闯出新路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以更大决心、下更大力气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近年来,榆林市按照陕西省统一部署,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传播新时代正能量,人民群众精神文明水平再上新台阶。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也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体现。

近年来,榆林市全面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制定出台扶持文化精品项目、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累计资助扶持文艺作品246个、文化产业项目143个,直接用于文艺事业的资金达1.18亿元。同时,全面实施文艺“青优”人才扶持计划。围绕精品创作、活动举办、人才培养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全市文艺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以文艺之光照亮榆林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3年,榆林本土电影《拨浪鼓咚咚响》荣获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榆林市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被正式公布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榆林乡村振兴题材电影《高高山上一头牛》斩获第二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最佳乡村振兴影片奖”,陕北民歌剧《黄河船夫》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特色非遗横山腰鼓、绥米唢呐、陕北秧歌亮相中国—中亚峰会。榆林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行于大道——中国书协新文艺群体委员会委员书法篆刻作品展”“唱响新时代放歌迎未来——2023陕北民歌群众广场歌汇”“红色基因时代征程——百名书画家榆林题材创作作品展”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文艺活动。全市各级文艺院团也纷纷走到基层一线,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活动913场。

荣耀时刻见证着榆林市深耕文艺百花园,文艺的繁荣印证着城市精神文明的富足。榆林将充分挖掘好、展示好、利用好自身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地域文化,以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有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基层治理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关键。

2023年6月,绥德县薛家峁镇创新成立了“法治大讲堂”,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创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四个途径。以“法治大讲堂”为载体,深化推进“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个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法治大讲堂是基层群众学法守法的重要载体,通过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崇德尚法、群防群控,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推动高质量基层治理的关键。遵纪守法,方能文明生活。

在榆林,这样的基层治理新方法比比皆是。人民群众在学法的过程中,精神文明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榆林市深入挖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建好用好中央红军转战陕北、西北革命策源地等党性教育教学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升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能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切实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多样化宣讲活动,党的理论深入群众,主题教育正在引领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从产业升级到科技创新,产业布局的日趋合理和高端化让榆林的区域协调发展更趋成熟;从推动新型城镇化到推动共同富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让榆林的城乡协调发展更为完善;从文化繁荣到基层法治,以人为本的榆林正在走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新时代引领新航向,协调发展正在激活榆林发展的新动能,推动榆林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乘风破浪、勇毅前行。

责任编辑:曲靖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