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全速推进秦创原建设  以科创“软环境”提升发展“硬实力”

发布时间:2024-02-25 19:53:40 来源:中国报道

榆林市以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重点发力,全速推动科技创新不断迭代更新、螺旋上升。

文︱刘鸣谦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2023年7月发布的《2023中国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显示,榆林市凭借其强大的创新活力和综合实力,成功入围“2023中国高质量发展十佳城市”。这份评估报告的体系中,“创新活力”这一指标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榆林市在这一指标上的表现尤为突出。

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

近年来,榆林市全速推进秦创原建设,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秦创原还为榆林市引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数据显示,2023年,榆林市先后成功引进上海技术交易所等3家“国字号”平台,7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功落地,全市共有30余人获批陕西省秦创原高层次人才项目;征集152项企业技术需求,组织30余场成果路演活动,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合同登记数量同比均有显著增加。

谋与动:科学谋划精准施策  让“老树发新芽”“新枝长大个”

榆林,因能源而生、因能源而建、因能源而兴,是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也是“西煤东运”的核心腹地、“西气东输”的重要源头、“西电东送”的主要起点。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全球大环境以及传统能源产业生产效率较低、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新老矛盾交织。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榆林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推进煤炭能源发展转化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加力新旧动能转换无疑是突破口。

补齐创新短板,挺起科技脊梁

2023年,榆林各级各有关部门紧密结合市情实际,聚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工作“3365”发展战略为统领,大力实施“驱动平台创建、自身队伍创优、科技工作创新”三大工程,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依靠科技创新不断集聚新动能、持续释放新活力,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在陕西延长石油榆林煤化公司,目前国内成本最低的煤化工二氧化碳捕集项目——陕西延长石油榆林煤化公司30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装置正在高效运行。

“我们采用先进的煤化工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每年可生产30万吨符合国标要求的液体二氧化碳产品,捕集成本每吨仅105元。”延长石油榆林煤化有限公司发展科技部经理张马宁介绍,通过这个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30万吨,相当于植树1668万棵。

这是榆林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榆林市围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出实招、破藩篱,整合配置科技资源,集聚优势力量,推动前沿科技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创新发展形成百花齐放局面:

——能源煤炭产业方面,对标“双碳”目标,榆林压减40多个、总投资7000多亿元的“两高一资”项目,全市存在问题的112户“两高”企业完成整改103户。同时,榆林依托新能源产业积蓄“绿色能量”,成功引进风机全产业链、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等高端制造项目,为高碳城市低碳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现代农业产业方面,引进国际最先进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将大面积喷灌改为智能滴灌,根据农作物生长需求,给予“精准投喂”,不仅节水节肥30%,还可实现亩均增收700元左右;采取“园区+科研院校+农户”的发展模式,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山地苹果科技试验示范站,成立山地苹果专家大院和西农大教学实习基地,一手抓研究开发,一手抓服务培训,科技成果实现就地转化,带动农户增收。

——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榆林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试验示范,建立起“以渔治碱、改土造田、渔农并重、修复生态”的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开展投放青蟹实验苗,助力改善盐碱荒地的开发利用,切实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高”与“新”,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必须答好的课题。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榆林市确定“一原两地多区”的总体建设思路,精准衔接陕西省秦创原平台,成立16个创新促进中心。在秦创原总窗口榆林打造“主中心”,依托高新区建“副中心”,目前在孵企业达128家。此外,全市布局了17个“两链”融合试验区等创新区,展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格局。

点与面:建强科创平台  扶持创新主体  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科技创新是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科创平台的支撑作用,也需要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做到“点”“面”同步发力、协调联动。

榆林市开发了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洁净兰炭生产与资源综合利用成套技术和装备生产线;粉煤热解干馏制取无烟煤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为世界首创;陕北白绒山羊基因编辑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敲除了肌肉生长抑制基因(MSTN)和绒毛生长抑制基因(FGF5);全球首套实现工业化的煤焦油全馏分加氢装置建成投用……

一项项创新成果展示着科创发展的速度。近年来,榆林市科技创新工作布局迅速,通过与秦创原发展公司的合作,探索出了一种政企联动的“飞地孵化”模式。这种模式聚焦地方对外合作和产业发展的需求,链接省内外资源,为榆林市的优势产业,如能源化工、双碳、新材料、装备制造和现代农业等提供了积极的创新动力。

榆林市通过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沟通交流,吸引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入驻榆林。飞地孵化器在引进各类优质企业和项目的同时,形成了“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的循环模式,有效打通各地间合作壁垒,加快产业孵化对接,从而反哺当地产业。

榆林中科秦创原上郡能源实验室成功获批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榆神秦创原中试基地获批“四主体一联合”工程中心、秦创原(榆林学院)成果转化中心和靖边县两链融合试验区各获批1个省级工程中心;神木市获批2个“四主体一联合”工程中心;榆横秦创原中试基地成功获批首批陕西省中试基地,府谷县获批镁基新材料基地,获批经费1000万元;支持“副中心”榆林物联网协同创新研究院、榆林浙大智能自动化研究院获批首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创业载体12家,省级创新平台11个;正在申报的能源陕西实验室已确定落户榆林。

与此同时,围绕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方向,榆林市与陕西省科技厅联合实施首批厅市联动重点项目12项,安排省市资金9000万元;试点启动市县联动重点项目8个,支持经费3000万元;围绕兰炭废水处理、防止二次沙化等领域启动3批“揭榜挂帅”课题,已累计支持经费7200多万元。

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榆林市根据《陕西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按照“登高、升规、晋位、上市”的要求,充分总结2022年度企业培育增速位列陕西省第一方阵的经验,不断完善后备企业推荐筛选培育机制,并发挥工业科技特派员及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服务功能。

如今,榆林市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2023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581家,同比增长36.41%;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59家,增幅104.44%;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超过15.3亿元,增幅95.9%。2022年度和2023年度分别兑现秦创原科小、高企、平台、技术合同登记、重大项目争取等奖补资金6444万元、6941万元。

加与减:营造“近悦远来”良好创新生态  激活科技创新活力

树大可参天,离不开肥沃的水土;创新趋繁盛,得益于优良的生态。

榆林市搭平台、优环境、促创新,围绕推动科技创新,打出了一套政策的、人才的、金融的“组合拳”:

——健全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建立了组织联动、运行联通、功能联合的“三项机制”,明确了工作主体、内容和方式,致力于打造创新驱动新体系,使秦创原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推行“六抓措施”,以提升队伍素质,确保工作动力、力度、权威、氛围、能力和成效,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科技团队,实现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构建了“科技五环”闭环工作体系,聚焦需求征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和需求再生,以明晰科技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技术市场化、成果产品化、需求导向化,不断探索创新路径,推动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强化科技创新政策供给。认真落实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重要部署,对标秦创原总窗口政策,榆林市先后出台《榆林市共建共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关于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打造秦创原“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等4个市级综合性政策文件,以及《“揭榜挂帅”实施方案》等近40项专项政策措施,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强化科技人才创新。成功引进唐军旺院士、陈忠伟院士、冯起院士在榆林设立院士工作站/室;培养市级技术经理人300多人,支持26人获批省级技术经理人,组建省市“科学家+工程师”队伍55支,创新创业队伍523支;支持榆林创新院刘对平等10余人获批省秦创原高层次人才项目;工业领域聘任5名市级特派员,各县市区自主招聘37名专职特派员,形成市县联动,齐抓共管的高效工作机制;农业领域共组建12支县市区产业科技服务团,14支市级产业科技服务团,选聘129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同时,在全市产业服务团中成立1个党支部、20个党小组,实现党建链与产业链“两链融合”“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和政治引领作用。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出台《榆林市科技成果转化“三百行动”实施方案》,面向全市每年征集不少于100项高质量技术需求、举办不少于100场高能级成果路演、落地100项高品质转化项目,加快形成一批“标杆企业、标杆团队、标杆项目”,推进全市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同时实施秦创原技术创新需求征集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精准凝练120多项高水平技术需求,先后在秦创原主、副中心举办了“榆你相约 氢动榆林”氢能产业链专场路演活动等30多场,梳理出符合榆林产业需求的省内高校拟转化项目350余项,拟签约成果转化项目76项;依托第30届杨凌农高会“三项改革”高校成果推介会等专场路演活动,成功签约西安交通大学“分布式锂电拆解回收及高值利用系统”、陕西师范大学“食药用真菌发酵新型秸秆饲料技术”、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苹果优生区果品质量快速提升免套袋膜材料示范应用”等成果转化项目10项。刘中民院士的煤制烯烃、管晓宏院士的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盐碱地改良专用富硒生物有机肥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落地转化。宁波大学青蟹养殖技术成功在横山区、定边县、子洲县等5个县区引进试验。

此外,榆林市还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开展“四清零”专项行动,指导企业成立科研管理内设部门,并做到“七有”标准。有效地夯实了企业创新主体责任,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截至目前,共有183家规上工业企业健全了科技内设管理机构。进一步推动了榆林市的科技创新工作。

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度R&D经费投入38.4亿元,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185.7%;投入强度0.59%,同比增长136%,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未来已来,创新永恒。榆林市将牢牢把握新时代对于科技工作的新要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曲靖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