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三农

打好有效衔接“组合拳”  擘画乡村振兴好图景

发布时间:2024-02-22 14:01:22 来源:中国报道

道路平坦干净、房屋错落有致、新居传来笑声……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榆林市深度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三个关键着力点,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力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

文︱夏玄子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作为西北工业重镇、能源大市,榆林的乡村振兴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榆阳区色草湾村。摄影/薛桐

2023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的第三年。一年来,榆林市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着力在巩固、拓展、衔接上下功夫、见实效、出成果,让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榆林市坚决筑牢防返贫的坚固屏障,以严谨的监测和帮扶机制,聚焦重点人群和区域,不断拓宽预警渠道,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在完善工作方法方面,榆林市采取“六个一”工作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实名管理网格员队伍,精准纳入监测对象并实施帮扶措施。2023年以来,累计纳入监测对象751户2186人,并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目前,全市整体风险消除率高达54.8%,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为了提升群众的政策知晓度,榆林市推行政策“明白纸”和“一键申报”服务。通过这两项举措,群众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政策,从而有效提高了政策的知晓率。同时,榆林市还组织2.9万名镇村干部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集中大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进一步补正了数据信息。

神木市四卜树村万只湖羊养殖基地。

榆林市在保障核心指标方面也毫不松懈。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2979名,全市无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合参保全覆盖,大病集中救治率、重点慢病患者签约服务率均达100%。改造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724户。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28处。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全市享受低保农村人口12.5万人,其中已脱贫户中纳入低保68204人,监测对象中纳入低保12361人。

在饮水安全方面,榆林市常态化开展安全饮水敲门入户大排查工作,投资1.85亿元建成了一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受益人口达到14.56万人。

针对重点区域发展短板,榆林市出台支持政策,聚焦南六县、省级重点帮扶镇村和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落实教育、医疗、科技组团式帮扶措施,深化产业务实合作,解决发展瓶颈问题。同时,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扩大公益性岗位覆盖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融入社区。
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

榆林市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过程中,始终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和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榆林市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

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制定出台帮扶项目联农带农《实施意见》、衔接资金项目推广以工代赈《指导意见》、鼓励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实施意见》等培育发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实施意见,加快实施羊子、马铃薯、苹果、蔬菜4个百亿级主导产业和小杂粮、中药材、牛、生猪4个十亿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工程,将35万农户牢牢镶嵌在产业链条之上。

吴堡县郭家沟村香菇基地。

——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衔接资金用于产业项目比重达到60%以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村集体经济“薄弱村”1345个,264个光伏扶贫电站覆盖751个已脱贫村,关联脱贫户45768户。落实2亿元资金支持发展“五小”庭院经济,经营性收入占比不断提升。

——坚持转移就业和就近就业双向发力,推广稳岗就业“六个一批”模式,加强脱贫劳动力和致富带头人培训,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14万人以上。全面落实外出务工交通补贴,累计开发公益岗位1.4万个,实施“雨露计划+”就业行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选派驻村队伍和干部,实施激励措施。协调中省单位定点帮扶,落实协作资金,吸引企业投资。动员社会组织结对帮扶。创新“村企共建”,企业帮扶薄弱村,投入资金实施项目。这一系列措施旨在促进乡村全面发展。

清涧县老舍窠邢家沟村的村民白李惠对自己当前的生活非常满意。他介绍说,他平时从事配料、拌料和喂料工作,每月能挣到5000元。之前他在银川务工,但2022年听说村里建立了养牛牧场,考虑到自己年龄渐长,在家工作更舒适,也方便照顾家中老人,便选择回家工作。

据了解,清涧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和畜牧业都较为发达,过去以养殖耕地用秦川牛为主,耕牛的收益有限。近年来,随着扶贫项目万头黑牛(和牛)智慧牧场的建立,该地的养殖模式得到改变。这将带动5000户农户实现增收,受益群众达1.5万人,助力当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因地制宜创建和美乡村

“现在虽然住在农村,但居住环境一点都不比城里人差,家里天然气、自来水、暖气应有尽有。”神木市西沟街道办四卜树村村民韩林墙说。

子洲县何家集乡眠虎沟村地头直播现场。摄影/栾武生

走进四卜树村,一幢幢别墅错落有致,一条条道路宽敞笔直,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文化广场设施齐全,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在榆林,美丽乡村与文明家园建设已逐渐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四卜树村,这个被誉为“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和“榆林市乡村振兴标杆村”的地方,完美诠释了这一转变的成果。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榆林市不遗余力弥补短板,不仅对农村破损公路进行大刀阔斧的升级改造,更进一步硬化自然村的道路,总长度达到了1149公里。这些努力为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

人居环境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另一关键。榆林市在改建卫生厕所、治理生活污水、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效,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更为乡村环境的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保障。

靖边县移民搬迁房阳光家园小区。摄影/田高阳

在示范引领方面,榆林市深入学习并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力打造6个楷模村、50个示范镇和500个示范村。2023年,榆林投资4.86亿元建设236个示范村,以点带面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在乡村治理方面,榆林市积极探索并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等治理方式。同时,打造33个智慧社区,推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五级五长”机制,并组织17.4万名党员干部深度参与基层“微治理”。此外,还开展了高价彩礼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显著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农业生机勃勃、农村优美宜居、农民安居乐业。随着榆林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持续推进,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正在这片沃土上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曹新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