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溪河两岸灯光璀璨,镇北台下人影憧憧,五湖四海游客纷至沓来,塞上古城榆林传递出热腾腾的烟火气,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切,都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文︱王涛 柯敏
平安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
2023年,一组数据和一项项殊荣见证着平安榆林建设的新高度:
——全市刑事、治安类警情同比下降20%、11%;
——榆林市委政法委被陕西省委省政府评为陕西省服务保障中国—中亚峰会先进集体;
——圆满完成各项试点任务,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全市法院新收各类案件11.44万件,同比下降9.42%,下降幅度位居全省前列,诉源治理取得新成效;
——全市综治中心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886件次,解答法律咨询960余人次;
——绥德县“说事堂”入选并获授牌“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全市信访总量共11679件,同比下降34.39%;
......
榆林政法系统再次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沉甸甸的成果,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亮眼的“平安答卷”。
民之所向,政之所行。2023年,榆林市政法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以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为主责,以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重点,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用辛勤与智慧为谱写榆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政法力量。
关键词一:政治领航
这一年,榆林政法系统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法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2023年12月29日,榆林市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全面加强理论武装。不折不扣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建立市委政法委员会会前学法制度,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先后举办了全市政法系统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分系统分层次组织全体政法干警开展了党的二十大学习培训班,以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专题学习班。
全面贯彻落实《条例》。对标陕西省委配套措施,健全完善榆林市25项配套制度机制。将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平安建设考核指标,列为常态化督导检查的重点内容,由6名市级领导带队进行全覆盖督导,确保党管政法制度机制落地落实。
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一把手”和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活动,组织30名县处级干部开展了为期7天的市级政法单位主题教育联合读书班。制定了《重点课题调研工作方案》《调研工作计划》,由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牵头,聚焦正反面典型,深入基层解剖麻雀,高质量形成了12个调研成果。
关键词二:社会稳定
这一年,榆林政法系统以护航中国—中亚峰会为重点,持续开展突出风险隐患防范整治,坚决打好安全稳定工作主动仗。
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市人大、西北大学共同举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揭牌仪式。
对237个重大项目认真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全面落实主体责任。深化“三见警”社会面巡逻防控,深入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全面强化重点部位和人员密集场所及周边巡逻防控,加强重点时段执勤值守和校园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全市刑事、治安类警情同比下降20%、11%。
圆满完成中国—中亚峰会等重大专项活动安保任务,榆林市委政法委被省委省政府评为陕西省服务保障中国—中亚峰会先进集体。
关键词三:平安建设
这一年,榆林政法系统以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为契机,注重高位推动和基层实践,全力整治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突出问题。
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全域推行“五级五长制”,组建“五级五长”队伍17.4万人,在2023年重大专项活动期间,通过开展“三问三访”活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591件,解决群众诉求6930件,排查风险隐患1538件。
加强重点人群服务管理。常态化组织开展重点人员摸排工作,建立完善动态摸排工作长效机制,严防重点人群漏管失控,目前,全市重点人群全员规范入库。
督促保护明长城遗址行政公益诉讼案例中,检察官利用无人机航拍取证长城遗址受损证据。
全力创建试点合格城市。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聚焦解决资源型城市社会治理难题,立足榆林实际,想办法、找路子、求突破,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创新推出了“五级五长、重点人群分级分类入库服务管理、三见警社会面巡逻防控、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平安联创、三项大排查大化解大整治”治理模式,圆满完成各项试点任务,成功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榆林再添“国字号”荣誉。
关键词四:社会治理
这一年,榆林政法系统以开展诉源治理缓解人案矛盾综合试点为契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
积极推进诉源治理。对标陕西省委政法委要求,迅速成立了由政法委牵头、法院负责的组织机构,多次召开部署会、推进会、调度会,全力打造“三端四防线五机制”诉源治理榆林品牌。2023年,全市法院新收各类案件11.44万件,同比下降9.42%,下降幅度位居全省前列。
“提包警务”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
建强四级综治中心。立足“数据汇总、分析研判、指挥调度、督导考评”功能定位,全面加强综治信息平台研发应用,基本实现市县两级综治中心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建立“三官一律+多元社会治理志愿服务队”模式,择优政法干警、优秀律师和社会治理专业人员组建“三官一律”和“心理咨询”人才库。四级综治中心全年有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886件次,解答法律咨询960余人次。
打造特色调解品牌。在全市推广税务系统“枫桥式”税务局创建经验,广泛设立“法官工作室”“诉源治理工作站”,建成“三治议事小屋”“老高调解室”“说事堂”等524个各具特色的诉源治理品牌,全市近三分之一的民商事纠纷在基层就地化解,法庭受理案件调撤率达50%以上。11月,绥德县“说事堂”入选并获授牌“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扎实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出台方案,明确涉法涉诉信访事项法治化工作要求和工作程序,全面规范矛盾纠纷排查、群众来访接待、信访事项办理等各项规章制度,成立“五个法治化”工作专班。市委书记、市长分别作出批示提出要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先后4次专题听取汇报、安排部署。中央第三批交办信访积案226件,省级交办30件全部提前办结。2023年信访总量共11679件,同比下降34.39%。
关键词五:服务保障
这一年,榆林政法系统以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为抓手,聚焦中心,服务大局,全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政法各单位80名领导干部包抓83个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共梳理排查涉企矛盾纠纷5973个,化解4999个,化解率83.69%。
司法行政系统深入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加强教育、金融放贷、市场流通领域行业整治,共破获刑事案件170起,涉案资金1.45亿元,切实整治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业乱象。
严打涉经济类等突出违法犯罪。持续加大对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全年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0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86人,挽回经济损失3.73亿元。
关键词六:法治建设
这一年,榆林政法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各项工作,法治榆林建设迈上新台阶。
依法治市全面推进。累计建成11个国家级、17个省级、574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出台了《关于开展科级干部任职法律法规知识考试的意见》,推进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举办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提升全面依法治市能力水平”专题培训班等多个专题学习活动。
加强诉源治理缓解人案矛盾综合试点工作部署会。
政法领域改革落地见效。坚持院庭长带头办案制度,办理案件数占全市法院结案数的50%以上。持续深化案件繁简分流改革,全市法院以速裁方式结案数占一审民商事案件结案总数的50%以上,平均办案用时20天,全面实现繁案精办、简案快办。
全民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认真实施“八五”普法,扎实开展宪法法律“六进”活动,开展“平安共享 法治同行”等各类主题法治宣传活动2019场次,受教育群众达320万人次。
征途回望千山远,前路放眼万木春。榆林政法系统将忠诚履职、担当作为、守正创新,奋力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为续写新时代榆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优质的法治环境,让百姓安乐、社会安宁。
责任编辑:曹新宇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