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

共享发展成果  民生为本绘就全民“幸福图景”

发布时间:2024-02-22 09:22:41 来源:中国报道

榆林市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真心诚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城市配套持续完善、养老需求多元保障、老旧小区焕然一新、教育资源不断扩充、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一份份“民生清单”变成了一幅幅“幸福图景”。

文︱李洋 潘睿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一座幸福之城,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回望2023年,榆林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重点民生领域,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

——坚持用政府“紧日子”换取群众“好日子”,建立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幸福驼城更有质感。

——坚持优质均衡普惠共享,聚焦建设“区域最具影响力城市”目标,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补齐民生领域短板。

——倾力办好民生实事,加大减负稳岗扩就业力度,健全多层次社保体系,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构建“一老一小”多层次、多元化服务体系。

……

时间无形,奋斗有痕。一项项务实举措提升民生“温度”,一个个实事项目标注幸福“刻度”,一幅幅暖心的民生画卷,正在榆林大地铺展开来。

就业优先 学有所教 全力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作为最基本的民生需求,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的心弦。2023年以来,榆林市始终将促进就业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实施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不仅稳定了全市的就业局势,更为广大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为了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政策支撑体系,榆林市出台《2023年全市就业创业十大行动》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同时,按照“1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的要求,持续举办各类招聘活动,为需要就业的人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开展多层次招聘活动,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方面,榆林市通过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支持政策,直接扶持1181人成功创业,并带动了1670人实现就业。同时,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稳岗促就业作用,将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2024年底。为企业减轻了负担,稳定了就业岗位。

榆林市积极培育地方劳务品牌,拟定劳务品牌认定办法,在家政、非遗技艺、运输、农业等行业培育劳务品牌16个,并向陕西省乡村振兴局、陕西省人社厅推荐“绥德运输人”这一特色劳务品牌,佳县家政、清涧枣乡人、子洲果馅这三个重点帮扶县的劳务品牌培育工作也正在全力推进。

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民生大事。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榆林市始终将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提高教育水平,唱响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奋斗之歌。

2023年,榆林市全力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实施“课堂革命·陕西行动·榆林实践”和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工程。制定了“四高五度”课程建设模式,推动德育与智育深度融合;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其中榆林市第二十八小学的“5个3”作业管理模式被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采纳并在全国推广。此外,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统筹推进全市高考综合改革。全市14所优质高中试点实行每校拿出5%的招生计划面向全市农村薄弱初中学校定向招生;加强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推动教育协调发展;狠抓职业教育,每年划拨3000万元的市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实施“卓越校长”培养工程,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44所,新增学位近4万个。

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织密兜牢民生网底

2023年12月23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正式揭牌,标志着榆林市“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一项旨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的重大举措,旨在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名单,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榆林医院成功获批。

这不仅是榆林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榆林推进全民健康服务的生动写照。2023年,榆林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47%,比2022年提高了5.37个百分点。

病有所医是老百姓的基本需求,不断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也是民生所盼。

“这里的饭菜不仅美味可口,而且种类繁多。对于我们这些老人来说,真的是太好了。‘幸福食堂’真正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让我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安心和幸福。”年过古稀的老人刘世德对社区食堂连连称赞。
“幸福食堂”是榆阳区金阳社区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亮眼之作,更是对老年群体和社区居民生活需求的深度洞察和悉心决策。这一举措彻底解决了老年人面临的“做饭难、吃饭难”问题,让他们在温馨的社区环境中享受到更为便捷的养老服务。

办好小食堂,解决大民生。2023年,榆林市委、市政府把建设老年食堂作为新时期重要民生工程推动实施,以满足老年人就餐服务需求为目的,全市新建了40个社区食堂,以解决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困难老年人吃饭难问题为重点,提供优质助餐服务。同时引导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老年食堂建设运营,推动社会化、品牌化、连锁化经营发展,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榆林市不断创新养老服务理念,着力打造以家庭为核心、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化为辅助、医养相结合发展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达到254个,覆盖率91%;农村互助幸福院2472所,覆盖率达到83%。养老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老年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窗见绿  四通八达 不断提升民生福祉

如今的榆林,各个公园景美如画、街头游园市民如织、绿道惠风和畅。

如今的榆林,一边是高楼广厦,一边是广袤沃野;一边是城市品质功能加速提升,一边是乡村振兴承载着大家的美好期冀。

近年来,榆林市全方位服务便捷群众出行,在细节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2023年6月,全长1393米的文化南路榆阳路至人民路段竣工通车。文化南路是榆林城区连接南北的城市主干道,其拓宽改造是城市道路旧貌换新颜的缩影。

2023年11月5日,延安至榆林高速铁路正式开工,预计2028年底建成通车。届时,西安至榆林铁路运行时间将由5小时缩短至2小时。

路网焕新、高铁梦圆。群众的便捷出行,更体现在日常的交通畅通和停车方便中。榆林市连续数年将缓解停车难列入十件民生实事清单中,建成中心城区公共停车场253个,有可供利用的停车泊位约15.3万个,车与车位配比由2018年的1∶0.21提高到2023年的1∶0.54。2023年,全市净增停车泊位10870个,增设路内停车泊位4345个,新增错时共享车位6525个。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公园广场停车由30分钟内免费延长到90分钟内免费,医院由30分钟免费延长到120分钟内免费,最大限度的方便群众出行。

老旧小区改造是2023年榆林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为此,榆林市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围绕群众关切的小区环境、生活配套等内容,全力推进对70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升级。在破解堵点难点问题中,从改造摸底、编制方案、质量管理等9个方面着力,不断促进改造工作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70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部开工,已完工17个,正在改造53个。榆阳区入选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省级示范区。

2023年,榆林实施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及城市建设项目108个,完成文化南路西棚改项目2472户和滨水西岸9户尾留户房屋征收工作,打通建成富康路东延西段、四级梁二路北段和文化南路等断头路与瓶颈路段,新建口袋公园2处,城区建成区增加绿地面积97266平方米。

榆林市第二届沿黄观光路国际自行车比赛。

体育事业也是民生福祉的重要体现。2023年,榆林市举办国际级、国家级、省市级群众类比赛活动251场次,累计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1950万元。强化绥德、米脂等县市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冰雪”经济,配套系列赛事活动,促进体育消费;实施70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100个社区配送健身器材,完成了7个全民健身乡镇(街道)补短板项目;累计完成国民体质监测人数19674人,超额完成省级监测任务;在全市范围公园、广场、火车站等地建设体育彩票“爱心销售亭”53个,推动体育事业与残疾人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共建共治  品质共享  强化城市治理水平

在榆林,城市管理、政务服务与市场监管水平的卓越提升,不仅是共享发展的坚实保障,更是这座城市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集中体现。

在城市管理领域,榆林市展现出前瞻性的战略视野。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优化政策框架,持续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人性化的公共服务。数字城管平台的升级和完善,不仅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更让市民享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此外,通过开展政务礼仪培训和干部学法用法集中学习,进一步提升了公务员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服务。

保障房建设惠及百姓。

在市场监管方面,榆林市彰显了坚定的决心和卓越的执行力。一系列人性化政策的出台,不仅提升了市场监管的现代化水平,更为市民和企业营造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通过创新监管模式、优化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对轻微违法行为的包容审慎监管,也体现了管理者对企业的关心和支持,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的信心和稳定性。

政务服务方面,榆林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成为了市民的贴心“总客服”。通过强化政策保障、整合资源、优化流程,热线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同时,还积极拓展线上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壮大。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更拉近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信任与合作。

未来,榆林市将继续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高幸福指数。

责任编辑:曹新宇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