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渭南华州区南沙村:“党总支+”模式 走出乡村发展“新路子”

发布时间:2023-12-19 11:24:2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李子琳 报道)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园、林下鲈鱼养殖综合示范园、乡村振兴农副产品综合超市、南沙简堡百年老油坊……随着南沙村产业种类不断增加,焕发出强劲活力,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发展种植养殖之路。

村集体经济有“底子”,服务群众才能有“底气”。近年来,渭南市华州区南沙村不断深化“村党总支+”“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农户”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特色鲜明、成效明显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党支部+合作社”  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近年来,通过种植阳光玫瑰葡萄,让南沙村尝到了甜头。由村党总支牵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实施党员包棚,村“两委”干部从葡萄种植、田间管理、销售等环节分工合作,建成阳光玫瑰葡萄产业园和示范园两座共85亩,建有25个现代化钢构大棚,共栽植阳光玫瑰葡萄4000余株。2021年一次性为村集体增加了60余万元的收入,一举摘掉了集体收入“薄弱村”的帽子。2022年、2023年通过精品礼盒+批发销售的形式,每年销售收入达到150万元左右。

如何利用现有土地,做出更大的“文章”。经过外出“取经”、学习先进经验后,他们因地制宜,以“村党总支+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模式,探索“林下经济”循环发展路径。在村部东南角的阳光玫瑰葡萄大棚中先期安放30个养殖桶,发展林下养殖鲈鱼项目。今年8月,每桶放养5000尾鱼苗,5-6个月的生长周期可出栏,两年出三批,预计每年可产出经济效益约200万元以上。此举为南沙村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产业模式提供了有益探索。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而且更适合现有环境下的鲈鱼养殖。鲈鱼的生长环境对于水温要求较高,夏季时葡萄藤可以为养殖池遮挡太阳,冬季时大棚也可以确保养殖池温度不会过低。”市委组织部驻南沙村工作队队员杨晋楚介绍。

“村党总支+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 填补经济“三产”空白

连霍高速穿村而过,利用特殊的地理优势,南沙村还通过争取乡村振兴项目专项资金,按照“村党总支+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在连霍高速南沙停车区北侧建设了一座乡村振兴主题综合性超市。专卖华州区和南沙村农特产品,兼具农特产品集散销售功能。

走进南沙村乡村振兴农副产品综合超市,餐饮区、商品区、休闲区等一应俱全,主要经营农特产品和日用品,并为过往司机和乘客提供茶座、休息、餐饮等服务。在去年正式运营后,超市不但方便了过往的司机乘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解决了1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村党总支+招商引资” 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在南沙简堡百年老油坊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对刚刚完成灌装的菜籽油进行包装。南沙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一直保留着古法榨油的传统技艺,如何让这份技艺得以传承和发扬,是村上思考的问题。通过多次走访和交流,村党总支与返乡创业青年达成了投资创业意向,采用了“村党总支+招商引资”的模式,引资建设古法压榨菜籽油坊,既能保护传承古法榨油技艺,又填补了南沙村缺少食品加工业的空白。

“我们老油坊已基本建设完成并试生产,在恢复原有古法榨油技艺的同时,还新建了现代化生产线,为村民提供了30余个就业岗位。”老油坊负责人徐恒说,这座老油坊集生产加工、观光体验、非遗传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让南沙村农旅融合产业发展迈出了第一步。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下一步,南沙村将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因地制宜用好闲置资源,用足用活各类政策,积极发展特色种植、网红打卡、休闲游玩项目,逐步形成集教育研学、文化观光、度假体验、农业采摘、农家食宿为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力争走出一条发展全域旅游的致富路。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