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韩艳华的时候,她正左右开弓接着电话,不过一点也不慌乱,气定神闲地与货主和司机进行各种博弈和谈判:
“喂王总你那个预算不行呀!人家司机跑一趟油钱都不够,亏本的买卖谁能干呐!”
“市场行情就这样的,大老远的司机也挺辛苦的,考虑一下,能成交就这个价,咱们保证你时效安全是第一位的,对不?”
“喂,你好李总,司机签单签好了,我微信发你了,麻烦你看还有什么问题没,没有我就让司机出厂,咱们这边也可以通知财务安排付运费了……”
短发干练,面色红润,笑起来特别爽朗,从中却很难看出来,这位东北大姐几年前是抑郁症患者,走过一段艰难的过往。
从个体玩具店老板到生产企业的车间主任
韩艳华当年来到西安工作,主要是因为丈夫当时做手术发生了医疗事故,暂时失去了劳动能力,从此她的人生也随之发生了转折。
“大概是2009年到2011年,为了维持家庭生计,我只能投靠亲戚远赴西安打工。”韩艳华说,“刚开始人生地不熟,我老公的亲戚就推荐去做月嫂,大概就做了一个月左右,老公随后也来到西安,就觉得月嫂这个活整月都要吃住在雇主家里,黑白兼顾也很辛苦,即便在一座城市也回不了家,跟两地分居没什么区别。他是那种思想比较传统,家庭观 念比较强的人,也是心疼我,就说这个工作不合适,咱换一个吧!”
于是,两人在长安县航天小区附近租了一个门店,决定做点小生意,离亲戚家也近,这样相互都有个照应。
经过夫妻俩一番实地考察,结合周边商业情况,两人开了一家小小的玩具店,苦心经营两年赚了一些钱,用韩艳华的话说“第一次做生意目标是不赔钱,所以赚多少都是惊喜”。
“当时就发现这一条街上都没有玩具店,虽然超市里有那么一个区域卖一些玩具,但是你想,周边小区多孩子也多啊,超市的玩具品类少根本满足不了大众需求,我说不行咱们就干玩具店吧,他说那也行,那就弄吧!这也算我人生第一次经商,我家往上数八代贫农”说到这她又开朗地笑了起来。
说干就干,亲戚们也都非常支持这小两口创业,领着她去康复路轻工批发市场那一带找货源,一切非常顺利!“就感觉挺幸运的,遇到供货商也挺好的,货物品质有保证,加上诚信经营,我们的玩具店就这样开了两年。后来因为修地铁,特别影响生意,收入大不如前,考虑之后我做了个决定,他身体还在恢复期那就让他继续看店,我出去打工,增加些收入也是好的。”
“我之前在老家从来没出来过,更没有想过会来到西安这样的大城市生活,对于我来说,我们镇子以外都是陌生的世界,整日在家干农活,东北气温又低,刚出来那会儿穿着打扮跟个村姑似的,脸上还有高原红呐,另外思乡情重,就是在公交车上听到有人说东北话,不认识都想凑过去唠几句。”
正是因为这种热情开朗的性格,刚学会用QQ聊天的韩艳华很快加入了一个老乡群,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刚开始我看他们聊天特别亲切,慢慢我也发言了,我一发言就‘刹不住车了’,哈哈哈……然后就在群里认识了几个老乡,连工作都是他们给推荐的,去的也是我们东北人开的一个工厂,做太阳能网板,那时候正式开始了我的打工生涯。”
事实上,韩艳华去的这个生产工厂不一般,在2011年到2013年做太阳能网板,其实就是最早的光伏产品,公司的生产事实上全部用于出口,是一家出口型外贸公司。
因为出身农村,公司里别人拈轻怕重不愿意干的活儿在她看来“都不是事儿”——“员工都特别年轻,二十一二岁的样子,家里出社会就没干过活,也特别懒。我80年的,年龄最大,这时候就挺身而出嘛,反正也闲不住,我就什么都干,帮这个帮那个的,脏活累活抢着干,时间久了,小年轻们还都挺喜欢我的。”
“小年轻”的喜爱她不意外,最让她意外的是公司主管让她接车间主任一职——“干了大概半年后,我们这个南方聘过来的高级技工师傅就把我们都教会了,人家就要回南方去了。忽然有一天我们经理找我谈话,说给公司推荐我,等老师走了后,要把车间交给我来管理。当时惊讶得不得了,别看我现在什么场合都不怯的,那时候我是一说话脸就红的主儿,脑子里一下就懵了。就完全没有概念,之前想着就是每天把自己活干好就行了,我又不会管理,也没有学历,忽然就被提拔成管理层了。”
顾虑归顾虑,韩艳华的性格就是,“你说我行,我就行!”
这个性格,也贯穿了她的人生始终。
就这样,这个东北姑娘从批发玩具,到生产车间主管,似乎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彼时的她并不知道,她的“闯西北”之路,才刚刚开始精彩。
从外贸公司车间管理到象牙塔开超市
怀念单纯岁月但依然选择更大的世界。
在企业做管理层不到两年,欧洲开始了金融危机。远在欧洲的这场时代大戏,也扑出了蝴蝶效应,翅膀扇到了中国大西北的这家外贸公司。
“公司那时候的网板全部都是出口的,利润特别丰厚,我们老板也真挣着钱了,对我们也是真好。主要是经济不景气,订单量一下就断崖式下降。降到什么程度呢?最后那几个月的时候,天天上班去了就是打卡,打卡之后就玩手机。再就等着吃午饭,没活干啊,这种情况下,我待了两个月,实在呆不住了。”韩艳华说,“老板问我,不干活工资也照发,你等过了这一阵再走。我觉得不行,考虑到我的年龄,我不像那些刚毕业的小年轻有资本做更多的选择,不能说非等到公司倒闭了再走。主要是没了状态,这样下去就颓废了。每天有工作干,才可以体现你的价值;没工作干,天天坐着就等着拿钱,我觉得这样的工作看起来确实不错,但我认为这样并不是好事,主要我会很迷茫,看不到未来的方向。然后就毅然提出了离职,我要笨鸟先飞,给自己以后找到新的目标。”
这时的韩艳华虽然还没有飞上枝头变凤凰,但已经不再是刚出道的“村姑”了,很快地,她又在“神奇的朋友圈”被辗转推荐,转到一家高三补习学校,做起了这家学校的校内超市负责人。说好听一点,是负责人,说不好听一点,一个人不但要负责经营,还要理货摆货。同年,韩艳华老公身体也恢复的差不多了,把玩具店外兑后考取了客运司机资格证,做了一名出租车司机,下班后他也经常来超市给帮忙,分担一下妻子的辛劳。
“这个工作确实挺辛苦的,学校是全封闭式管理,我工作时间是早六点半到晚上十一点,和学生作息时间一致,我也没干过超市,但还是那句话,朋友说我行,我就行。虽然工作单调辛苦繁琐了点,但在学校,工作稳定,工资也很可观,那时候最多我都挣到一个月7000块了,我们是底薪加提成,其实底薪每个月才1500块,剩下的全靠提成,一天干很多体力活,累到腰间盘突出。每周只能休息1天——周五下午学生放学,周天下午又返校。但是,要感谢那两年的时间,和学生打交道能让我心态更年轻,就这么坚持了两年。那段时间于我来说,是一个沉淀,跟这些孩子们在一起,很单纯也很快乐,还有学习氛围。”
然而,单纯也意味着封闭。这和韩艳华爱折腾的性格正好相反。“真的,那地方跟蹲监狱似的,除了没有武警站岗,其他都是一样的,除了厕所没监控,到处都是监控,就连我们有个小感冒,出去买个药,都要去教导主任那去批,门房才能放你出去。在超市工作两年后又有人找到了我,问我想不想换个环境换个工作,我这个人是什么呢?就是喜欢新鲜事物,象牙塔里坚持了2年的封闭生活,我也相信机缘巧合这个词义,于是没有意外,我又离职了。”
从基础物流营销到物流平台公司又回到专线运营管理她得了抑郁症
这次是一个干物流的老乡推荐她去合伙做物流生意。2015年5月,韩艳华正式加入了物流这个行业,开始进入到这个和她后半生脱离不了的领域。
在物流园里面,女性身份加上年龄较小,韩艳华得到了大家的很多照顾。她也不负众望,业务很快上手,迅速飙升的业绩震动了西安的物流圈。随着知名度的打开,加上积极活跃的讨喜性格,韩艳华很快融入了物流人的“江湖”,并多次参加了这个江湖自发举办的物流聚会,最难忘的当属那一年的“第一届物流联谊会”相约白鹿原上。
本来只是抱着学习参与的心态来到联谊会,但就在联谊会开始前,既定主持人突发心脏病,身体虚弱无法上台。经过大家的一致决定,从未有专业主持经验的韩艳华被推上了主持人的舞台。
“我父亲在老家红白喜事做过司仪,我就想着,就按小时候看过的样子去主持就行了。没想到还很成功,我这个菜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这么着,以后很多活动,我都成了主持人。慢慢地把性格也改了过来,什么场合也不怵了,说话越来越利索了。还是那话,没做过的事情,只要你说我行,我就行。”韩艳华笑着说。
然而,不安分的个性,让她在做了3年业务后,再次感觉进入了“瓶颈期”。
“那会我就像一块海绵一样,三年的营销工作中一点一点被捏扁攥干”韩艳华说,“我是提前一个月就跟公司提出离职的。不同意。我就把离职申请写了。第一回给拒了,第二回老板拿走了,连打都没打开。我不管他,反正铁了心要走,就自己交账,把重要的客户信息全部列出来,要注意什么事项,所有的电话信息都做好了,完了把财务账对一下,弄得整整齐齐给老板。老板一看说你这是真要走了,我说那还能假的啊。但问我去哪里,我说我不知道,我是真不知道。”
辞职之后,已经在物流圈小有名气的韩艳华很快便有人找上门来。
“有同行听说我离职就赶紧找到我,不夸张的说五六家公司是有的。但我都没同意,我说我不会这样的,第一个老板对我有知遇之恩,是他把我领进了这个行业,认识了这么多人,我不可能回头去跟他做对手,我哪怕不在这个行业做,也不能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这是我的底线,职业操守。”韩艳华道。
此后的她一个偶然机会,也是又一次遇到了人生的伯乐,从专线转向了物流平台公司工作,新公司是集团公司总部在上海,用人制度比较严格,韩艳华的年龄、学历都没有优势, 但是由于工作能力强,被总部的副总“特批”进入平台公司。她说她还清晰得记得总部发的人事任命邮件上最后那句话——“由于此员工年龄较大,地方大区人员尽快协助进入工作状态”,她用行动证明了总部人事的多虑,也又一次没有让看好她的人失望,短短半年时间工作业绩做到了全国排名第一,而且和同事相处融洽,更成了大家的知心大姐,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那会每天都有各地的同事添加微信好友,要向她学习。用她的话来形容自己那会的状态就是那块海绵掉进了水里,又焕发出了饱满的工作热情,隔着手机屏幕都能感受到她每天的工作状态就像打了鸡血,完全一个工作狂人,东北老家的朋友甚至关心地打来电话问她是不是参加了传销组织。讲到这里她笑了,我们也笑了,和她的聊天就是这样让人很轻松,她也总是能见缝插针地施展她的幽默诙谐。(陕西妇女儿童基金会)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