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

使命在肩守安澜——长庆安塞油田发现40周年巡礼之四

发布时间:2023-06-26 10:58:1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天湛蓝,云如絮,苍穹如洗,群山叠翠。眼下,正值孟夏,在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坡上,此起彼伏的青绿,从延河两岸向群山尽头蔓延,红蓝相间的抽油机、银光闪闪的储油罐、漆黑油亮的太阳能板镶嵌其中,绿树成荫、花草遍地、鸟儿成群的和谐景象恰如点缀,俨然一幅大肆渲染的水墨画,而长庆安塞油田就是这水墨丹青最有力的见证者和守护者。

延安曾经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稠,山花无锦绣,狂风阵起哪辨昏与昼”是这片红色热土历史上的真实写照。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一代又一代采一人与延安人民一道,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奋力谱写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壮丽华章。

翻开尘封日久的历史画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清晰浮现,有人拉肩扛搞会战,天当棉被地当床艰苦的工作条件;有一天能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的工作环境;有顶风冒雨上产、不畏严寒保路的感人瞬间。这一切,记载着40年来,安塞油田几代石油人用生命和青春书写了一部中国石油工业史上的奇迹!书写了一部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创业史;一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开拓史;一部油气并举、多元发展的奋斗史;一部技术驱动、不断突破的创新史;一部文化引领、铸就丰碑的光荣史。

现如今,一座集数智化建设、低碳化发展、多元化驱动的现代化油田在延河岸边熠熠生辉,新一代采一人牢固树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积极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坚持清洁生产和绿色环保,在用延安精神唱好保护黄河生态大合唱,守护革命圣地安澜的接力棒中走稳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

安全就是最大的民生

生产战线长、管理井站多、用工形式复杂、基础设施薄弱,工作环境恶劣……这是长庆安塞油田40年开发过程中的存在的现状,也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困难再难,也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安塞油田迎难而上,挑起夺油上产重任的同时,严守对生命的承诺,从改善管理模式入手,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安全监管体系,守护着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一个享誉油田内外的好汉坡因管理模式的改变,结束了长达20多年的历史任务,成为了一座象征石油精神的不朽丰碑。

“上了阎王坡,十人九哆嗦,从上往下看,吓得魂魄落。”一个耳熟能详的顺口溜直白的描述了险峻的工作场景。那时,年轻的石油人冒着生命危险每天要背着20多斤重的工具,攀越463级台阶开展日常工作。这一爬整整20多年。

2012年,好汉坡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昔日的巡井工坐在办公室就可以一指操作“纵观油区”。以往,巡井工要跑3天才能把上百口油水井巡查一遍,“晴天满身土,雨天一身泥”已成为常态。现在,不用一趟趟钻山沟巡检油水井了,只需轻轻一点,就能对采油设备精准定位、及时整改。

此外,长庆安塞油田每年超过8000口油水井需要开展井下作业,针对管控难度多、管控效率低且风险大等现状,结合现场监督工作,根据井下作业管理、作业监督业务需求,确定了以信息采集、信息应用、功能模块为主要内容的井下作业可视化管控系统构架,通过配备物联网SIM卡的手持防暴终端,利用移动网络4G信号传输,将作业过程照片、视频等数据,发送至移动APN传输专线,经过多种安全防护策略后进入油田内网,实现作业过程的信息化管控。

录入平台安装在手持防暴智能终端中,分作业管理、作业管控、队伍信息、队伍人员和系统设置5大功能模块,涉及7个关键业务环节,录取24项业务数据。主要是利用防暴智能终端对作业过程拍照、录像,汇集各作业区域的现场作业情况和队伍、人员持证情况等信息,管理人员通过电脑端应用系统,对作业情况进行远程审核、管理,系统智能比对人证照片,证件有效期、年龄超限自动预报提示。特别是在作业审核、作业管理、作业监督以及人员管理功能模块中,实现了作业井信息、作业条件、关键过程和存在问题的审核,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和队伍基本信息管理、作业内容监督管理及管理人员、作业队伍人员信息的集中管理和用户权限分配。

依托无人值守站建设全面推进中心站管理模式,把员工从单井、站点撤出统一到中心站,通过“优化并转、瘦身减负”,不仅实现了站点主流程、关键区域及现场作业的不间断实时监控,而且减少了员工出入生产现场的频次与操作频率,降低了人员安全风险。同时,人员集中管理后,系统解决了员工吃、住、娱乐等涉及民生的关键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增强了本质化安全水平。

以退为进信守发展承诺

来到王窑水库,映入眼帘的是一池碧水,在阳光映照下,泛着宝石般的光芒。

王窑水库位于延河支流,杏子河中上游,是延安50万市民的水源地之一。20世纪90年代,水库自然保护区还未设立的时候,安塞油田就已经在其周边勘探开发数余年,100余口油水井,3座集输站点,26条集输管线和300余人的倒班点于2006年一次性关停搬迁,年损失原油产量达1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近10亿元……一串串数字背后就是安塞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坚持把“既做国家能源的开发者,也做美好环境的保护者和青山绿水的再造者”作为初心和使命,兑现在推动油气勘探开发的同时,坚持生态系统保护和资源开采并重的发展承诺,从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中收获“真金白银”。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安全环保始终优先。”40年来,一直是长庆安塞油田秉持的开发原则,依靠自我革新的配套技术,借助日趋完善的管理体系,唱响“清洁生产、绿色发展”的主旋律。

由于特殊的油藏环境及石油生成机理不同,长庆安塞油田的采出水矿化度普遍高于东部油田,有害程度可想而知。为此,长庆安塞油田曾先后两次在不同区块、不同层位进行采出水处理与回注试验,从2002年起,长庆安塞油田快速推广采出水处理与回注工艺,2004年在全油田实现了采出水100%的有效回注。针对油田多层系开发现状,安塞油田又建成不同层位采出水的双流程处理回注工艺,保证来自不同层位互不配伍的采出水,从哪里来又回哪里去。

按照“井液不出井、出井不落地、落地不污染”的总体原则,长庆安塞油田立足“井筒控制、井口预防、地面补防”的技术思路,积极开展各项新工艺研究及实验,创新形成3大系列11项配套技术,建成采出水处理系统21座、废液处理点7座。特别是优选井口密闭清洗、箱式作业、高分子防渗材料三种清洁生产工艺,全面覆盖井下作业清洁生产,形成了满足生态保护需求的井下作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体系,彻底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在排量管控上,长庆安塞油田制定含油污泥管控措施和分解指标,通过建设污油泥处理站,污油泥调剖、委外处置等方式,完成污油泥“净化、清零”任务。此外,围绕产建配套一次到位,现有设施充分利用“两项原则”,形成了完整伴生气回收利用技术体系,实现流程井组全密闭生产,伴生气全面回收,火炬全部消灭,轻烃液化气产量伴生气回收利用率达到100%。

“让山变得更绿,让水变得更清,让天变得更蓝”。这既是延安人民的期盼,也是采一人的心愿。

据统计,长庆安塞油田开发建设40年来,已累计在油区范围内栽种各种花草树木百万余株,新增绿地4000余亩,油区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其中95%以上的井站达到地方环保部门标准,同时授予“清洁文明井场”称号。

不仅如此,长庆安塞油田投资近2亿元建成了塞130、杏子河流域等5个环保示范区,并先后建成中国石油林、中国石油长庆林、长庆采一生态林等生态环境标志性工程,为建设陕北秀美山川、改善地方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多能驱动添绿圣地延安

长庆安塞油田历经40余年发展,从1983年12月,塞一井获得64.45吨工业油流到原油产量1997年突破100万吨,2004年实现200万吨,2010年跨越300万吨,截至目前累计向国家贡献原油6700余万吨。但每一个历史节点又是一个奋斗的新起点。随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使命的下达,“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单一的能源开发已经不能满足长庆安塞油田现实发展的需要。为此,长庆油田采油一厂融合天然气产业发展,加速布局发展新能源业务,坚定不移落实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集中优势力量向绿色低碳领域进军。

特别是2021年以来,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加快推进稳油增气战略,天然气业务发展呈现出一条“大气磅礴”的上升曲线。这一走势的背后,既有量的惊喜,又有质的飞跃:2022年12月5日,天然气日产量突破180万立方米,创历史新高;同年12月15日,累计生产天然气3.5亿立方米,较2021年同比增加175%,提前15天完成生产任务;2023年初,榆160H井在本溪组8#煤试气获日产4万方工业气流,清涧气藏勘探取得新突破……这些都为优化能源结构、建设美丽延安添足“底气”。

与此同时,长庆安塞油田加快多元转型,全力在新能源上做文章,从新战略指引新部署,到新部署推动新格局,明确“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按照优化简化、电路布局、采光条件、地层条件、土地手续、安全要求“六个结合”原则,开展风、光、地热等资源大排查。结合自身实际和自身优势,通过电力改造配套同步自主实施、废弃井场、站点作业区自主拆除、变压器自主更换,最大程度盘活内部可用土地资源,立足自身初步探索自主建设自主运维管理模式,通过“筹备观摩、现场学习、实际操作”,逐步探索自主建设,加快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绿色产业布局在一线落实落地,逐步形成新能源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与新技术。截至目前,累计发电300余万度,减排二氧化碳6000余吨。

“中华环境友好企业”“国家级绿色矿山”“陕北石油开发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单位”“环境社会责任企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企业”“石油企业首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一个又一个荣誉见证着长庆油田采油一厂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站在长庆安塞油田发现40周年的新起点,绿色低碳发展脚步更稳速度更快,未来可期。(刘飞)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