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

磨刀石上建功业

发布时间:2023-05-30 15:49:2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安塞油田发现40周年巡礼之一

五十载寻觅,四十载奋斗。夫安塞油田者,拥黄土高原之辽阔,携红色圣地之雄浑,发自癸亥塞一井,解长庆倒悬之急,破长庆盘桓之局。然井井有油、井井不流之窘状,难挡迎难而进之脚步。遂安塞模式破茧而出,力挽艰难徘徊之趋势,彰显低渗透之前途,云拨日现,正果终成。观能源之重、经济之基,百姓之福,数千员工集延安精神、石油传统、军队作风于一体,艰苦奋斗寻宝藏。安塞油田负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于一肩,石油酬国为使命。千口油井群芳争艳,百座井站星夜无眠,累产六千万余,创好汉坡精神,固长庆之根基,树低渗之典范。风一程,雨一程,今日之安塞油田,油龙和气虎齐舞,技术和管理并进,众心凝聚,群情激昂。油也情,气也情,明天之安塞油田,油田与家园共建,发展与成果共享,前景灿烂,扬帆远航。

应势而生风雨行

1983年5月29日,长庆油田位于安塞以北二十九公里处的谭家营塞一井开钻。令人无法想像的是,长庆人在陕北高原经过十余年东西普查、南北钻探后,一个亿吨级整装特低渗透油田的神秘面纱即将被掀开。

陕北地区是我国最早发现并准确命名石油的地方,但陕北找油却历经一个世纪未成大势。20世纪70年代初,在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背景下,石油人深知“国家缺少能源就要被动挨打”的现实,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第一分部在西安市红缨街省军区筹组,8000名石油大军和解放军指战员挺进陕北高原,在革命先辈住过的窑洞内,谋划延长统开发大计,大规模甩开勘探。此后8年间,先后在渭北、富县、洛河、葫芦河、吴旗、志丹、铜川、耀县八个三角洲开展工作,钻探452口探井,虽发现直罗、吴起、下寺湾等侏罗系油藏为主的小油田,但无重大突破。第一代石油人在老区人民引导下,找水源、找构造、足迹陕北高原的山峁沟壑。

80年代初,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将石油勘探的重点从侏罗系转入盆地东部陕北斜坡三叠系延长组,陕北高原随即传来振奋喜讯:“1983年7月15日,指挥部在安塞县谭家营乡部署的第一口探井—塞1井,在三叠系延长组长2获油层31.6m,试油日产油64.5t,未见明水。”迷茫漫长的陕北找油史迎来了石破天惊这一天,”举目远眺,油浪汹涌,西风长啸,山谷震荡。”自此,安塞油田横空出世。这一勘探成果,在1983年8月西北地区油气勘探会议上,受到了国务委员康世恩的高度重视。

创业初期、荆棘遍布、风雨交加、万事皆难。1984年5月,长庆石油勘探局在安塞县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决定成立“安塞勘探前线指挥部”,要求以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搞好安塞会战,并向参战职工发出了“过五关”的号召。在大兵团作战的石油大会战里,一个个集勘探开发、科研生产、生活后勤于一体的帐篷在革命圣地崛起,创业者们不畏黄土勇担当、开天辟地敢作为,组织第一、第二、第三钻井公司10台钻机参加会战,集中物探、钻井、测井、井下作业和运输等专业队伍,当年完钻探井39口,进尺50736m,探井成功率达到62.3%。此后塞5井、塞6井相继在长6油层喜获高产油流,扩大了勘探成果。1985年至1987年,石油勘探大军先后在安塞县的王窑、坪桥、潭家营和志丹县的候市、杏河等5个区块,钻井122口,探明1.056亿吨地质储量,安塞油田成为鄂尔多斯盆地第一个探明的以三叠系油藏为主、储量上亿吨级规模的大油田,也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整装特低渗透油田。在这期间,3200余名安塞油田创业者分赴中原、大港、胜利等油田支援建设,将低渗透油田的星火传遍祖国大地。

然而,经过6年勘探,上交探明储量亿吨的安塞油田,却是一个渗透率仅有0.49毫达西的“磨刀石”油田。美国CER咨询公司得出的结论是:“安塞油田物性极差,无论是注水还是注气都没有开采价值。”当时全国还有近40亿的低渗储量,安塞油田能不能高效开发,他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油田。

风起潮涌铸辉煌

面对地下油层条件差,地面环境恶劣,国外没有先例可寻,国内没有经验借鉴的现状,如何才能让这个“金娃娃”起死回生?身在延安的红色基因催发安塞油田走出了一条科技兴油的路子!技术先驱先后在1987-1988年开展了单井及井组实验,1988-1989年开展区块先导性实验,证明了注水开发的可行性。于1989-1990年开展工业化开发试验,证实了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在三次矿场开发实验之后,又在选择开发方式、适用配套技术、地面建设模式、实现经济有效开发等方面,组织了保护油层技术、提高单井产能配套技术和地面工艺技术等三项技术攻关,用实践证明了特低渗油田开发的可行性。1989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在安塞油田王窑集中处理站举行隆重仪式,为安塞油田正式投入全面开发剪彩。陕西省人民政府致电祝贺,在石油会战的滚滚尘烟,革命圣地的漫漫黄沙道中,采一人发出了“建设大油田”的响亮誓言。1990年5月,长庆石油勘探局内外69名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召开安塞油田开发适用技术研讨会,油田进入规模开发及滚动建产时期。11个单位的2000多名精兵强迅速集结在安塞县王窑乡组织安塞油田产能建设会战,高沟口钻机轰鸣,人声鼎沸,石油人立架打井,建站采油,“阎王坡”上从此多了烟火气,添了油花香。

开发安塞油田面临的第一个困难就是资金紧缺。当年长庆油田提出了“借钱打井,卖油还债,滚动开发、尽快回报”的思路,发动全体职工、家属过几年“紧日子”。开发安塞油田,关键要解决三低油田与提高单井产能、降低建设成本之间的矛盾。油田按照“从简、从省、从快、采用适用新技术”的三从一新地面建设原则,简化流程、简化设施、简化操作,形成了王窑、坪桥、侯杏三种地面建设模式,以及“单、短、简、小、串”为特征的建设工艺技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科技人员研发形成了优化射孔工艺、油层压裂改造、油田注水开发、油田动态监测、注水油藏研究、采油工艺、油气集输工艺、丛式钻井8项配套技术,推进提高单井产能、稳产及提高采收率、提高整体开发效益三大系列技术,即“三大技术系列、八项配套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系列,全面解决了从地面到地下,钻井到采油、投入到产出等效益开发问题。

1992年,侯市区块全部采用丛式井组投入开发。同年,安塞油田年产原油首次突破50万吨,第一列载满原油的火车冲破雨幕汇入中国能源动脉,安塞油田跨入中型油田行列。1993年,杏河、坪桥等区块相继投入开发。1994年,开发最早的王窑区全部收回投资。自此,油田产量每年以近20万吨的速度持续增长。伴随着安塞油田的成功开发,长庆油田油气并举大获突破,两个战场相互推进,全国特低渗透油田一片春光,安塞油田在革命圣地推动中国石油的发展历程,居功至伟。

1995年,安塞特低渗透油田开发配套技术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评为重大科技成果,并被誉为“安塞模式”,在全国石油系统推广,成为中国石油历史上第一个以油田名称被正式命名的开发模式,革命圣地上矗立起了一座石油丰碑。同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登上好汉坡,题词:“安塞油田出好汉,好汉坡上好汉多”,他竖起大拇指感慨万千的说道:“作为一名老石油,这一生有两个地方让我感动,一个是塔克拉玛干,一个是长庆油田”。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延安精神的感召下,“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好汉坡精神在坚硬致密的油层中生长锤炼,在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中打磨增色,成为安塞油田最广泛、最基础、最深厚的文化自信。

高处之上再攀峰

1997年,安塞油田年产原油突破100万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来贺电,标志着开发特低渗油田的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在这期间,滚动建产、注水稳产、注采结构调整以及增产增注技术等关键技术,把产量快速增长的安塞油田带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世纪。

踏着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浪潮,安塞油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步入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安塞油田把目标瞄准到拓展关键领域上,发现了塞169等4个出油井点,侏罗系油藏首次取得突破。针对油田开发中接替区不足、单井产能低的矛盾,以“三个重新认识”为指针,王侯杏区含油面积进一步扩大,依托注水系统优化、精细注采调整、措施挖潜等技术手段,奠定了油田再度大规模建产的物质基础。张渠、王南、招安作业区相继成立,打开了擒拿大油田,寻找大场面的思路。

2004年,在“冲刺5500,挺进200万”的声声热浪中,以“低渗、低压、低产”闻名于世的安塞油田产量跨越200万吨。这期间,核心主体技术突破、环保优先的开发思路以及特色管理体系,是油田阔步前进的“三大引擎”。特别以“分驱动类型、分开发阶段、分渗流特征”为主要内容的“三分”精细注水技术,成为油田稳产的金钥匙。在企业重组改制后,以全新经营理念建立和推行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产能建设助推管理,劳动力资源分级管理、企业文化五大工程都为油田开发带来了高效的管理效益。

在革命老区成长起来的安塞油田,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与油气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推动能源绿色转型。2005年,安塞油田“子母井场”建产技术在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会上向中央领导人作了汇报。2006年,安塞油田不计10个亿的损失将位于国家一级水源王窑水库区域内的102口油水井全部封井关闭,并对区域内的3座集输站点、26条集输油管线和6座管桥管带进行搬迁,让老区人民喝上了放心水。2009年,中华环境友好企业授牌仪式暨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采油一厂荣获“中华环境友好企业”称号,并在大会上做了成果交流,成为延安生态文明建设的领跑者。

2009年6月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长庆油田视察,提出了“建西部大庆、创和谐典范”的殷切期望。快速成长中的安塞油田牢记嘱托、既讲苦干实干,更讲巧干敢干,杏北、吴堡、杏南作业区快速崛起,成为新时代后劲十足的新引擎。通过推行油藏精细化管理、推广应用酸化、压裂等适用技术,推进数字化管理、构建“两中心一单元”管理模式等,使关键技术与管理方法相互牵引,成为老油田的核心竞争力。2010年,安塞油田原油产量攀上300万吨高峰,在革命圣地的厚重丰碑上镌刻下光辉的一页。2012年,采油一厂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在西部大庆的建设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奋斗印记。

大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集聚着继续前行的蓬勃动力。2010年,纪实散文《好汉坡》刊登于6月7日《人民日报》副刊头条。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长庆油田视察期间,赞扬采油一厂“郭秀玲站”女工:“今天,我是在长庆油田的工地上,刚才看到女子采油队的风采,心里特别激动。”在百里油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逵” “中石油榜样人物郭秀玲”“集团公司劳模马朝阳”“长庆英烈陈小军”这些名字响彻云霄,“好汉坡”“塞一井”等11个文化名片熠熠生辉, “磨刀石上闹革命、低渗透中铸丰碑”格言金句声声入耳,安塞油田已被雕琢成一块石油的丰碑,耸立在中国能源发展的大道上。

革新图强步新途

2016年,在300万吨持续稳产6年之后,安塞油田迎来了巨大考验。对外要应对低油价挑战,对内面临着资源品质劣质化,开发对象复杂化,可建产储量不足,地面基础设施老化,地下油水运移日趋复杂,安全环保压力巨大的现实困境。对此,安塞油田以革命性举措应对挑战,在志丹、安塞、黄陵、吴堡等地区,持续深化地质研究,探索符合安全环保要求的致密油开发新模式,并推进地下井网、地面流程、管理流程三大系统改造,全力以赴推动油田提质增效稳健发展。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做出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重要批示,安塞油田主动对接国家油气战略需求,紧跟长庆油田“稳油增气、持续发展”目标,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打好基础研究持久战和瓶颈技术攻坚战,不断丰富安塞模式新内涵,一体推进人才强企工程和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通过工业化、信息化相融合,将勘探、开发、生产、集输、生产辅助等环节全部“装进计算机”,大大提高了生产和工作效率。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和低油价的双重冲击,油田上下牢固树立一切成本皆可将的理念,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奋进姿态,用贯穿全年的生产热潮,确保防疫生产两不误,致力为国家奉献更多能源。在双重大考中,安塞油田逆向而行的抗疫父子兵,坚守岗位错过儿子出生、母亲离世的石油儿女,深夜集体联动送医的感人瞬间,彰显着采一人大事难事看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的高贵品格。

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安塞油田在圣地延安把石油工人心向党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1月11日,国家自然资源部发布公告,安塞油田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兑现了建一座油田、美一方山川的铮铮誓言。5月 29日,国企首家延安精神示范教育基地落户好汉坡,“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好汉坡精神标注了延安精神的鲜红底色。6月17日,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专题报告会上,采油一厂作了题为《党旗引领战安塞,西部大庆当先锋》报告,安塞油田在党的百年历史荣光中砥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坚强意志。10月23日,安塞油田迎来了发展的新纪元,长庆油田宣布宜黄天然气项目部所辖区块连同井、站、管线整体移交采油一厂,安塞油田以解放思想之利器,开启转型发展之门,阔步迈上了油气并举的新征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从40年前的石油会战到阎王坡上人拉肩扛勇攀创业坡,骨子里的红色底蕴和战斗情怀,激励着新一代的采一人在“用延安精神建设一流油气田”的时代征程中,打响一场以现代科技支撑的“新会战”,再攀科技坡、管理坡、效益坡。广大员工以奋斗镌刻劳动荣光,以创新成就伟大梦想,在采油采气生产现场,数十个攻关小组推进,上千名员工参与,每年有大量创新成果被孵化推广。在顶层设计中实施培育“三精”干部人才队伍,构建管理技术“双序列”,打通人才交流通道,激活了创新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2022年,第四届“好汉先锋”颁奖典礼上,10名“好汉先锋”走上奖台。他们中既有数年如一日、急难险重冲在前的班站员工,又有手握技术利剑、在“磨刀石”上刻苦攻关的技术尖兵,在一路波澜壮阔的石油故事里,每个人都是主人翁,每个人都了不起!

与时代同步者,才能行稳致远。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不惑之年的安塞油田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锚定用延安精神建设一流油气田的宏伟目标,积极推进油、气、新能源三足鼎立,以坚定的政治方向推动油田发展与祖国同行、为时代加油。在延安精神的思想光芒中向制约老油田发展的顽疾桎梏动真碰硬,积极推进思想保守向主动进取、油田稳产向稳油增气、人力资源大厂向价值创造大厂、传统管理向高效能治理、共建共享向共享共赢“五个转型”。油田上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行“五抓、两提、三降”生产组织工作法提升运行效率,坚持工艺地质、生产技术、管理技术“三个一体化”思维优化开发水平,坚定“注水是稳产之魂”的思想转变开发观念,构建以价值为导向的“163”绩效考核体系,一批批接地气、务实效的体系、机制和模式在安塞油田破茧而出,为低渗透油藏效益稳产提供了强力支撑,在巨大的能源变革中挺起了钢铁脊梁,推动油田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

油从石中来,不拒细流才成今日之大;锋从磨砺出,不泯其志才成今日之强。安塞油田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为由油而战艰苦卓越的创业史,更是一部见证中国特低渗透油田科技开发的功勋史。我们重温那段光辉的历史,是为了更自信的面对现实。我们铭记先辈馈赠的经验,是为了更有智慧的战胜前进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新时代的安塞油田,油气激荡在磨刀石里,自信奔涌在血脉深处,正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在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上昂首阔步、踔厉向远方……(刘莹)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