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李晓燕 潘睿 报道) 在陕西省政府新闻办3月31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翟北秦介绍,6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投资改革、贸易监管、人文交流、产业发展、金融创新、通道建设等多领域形成了725项创新案例,“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等33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政务服务跨区通办”等83项在全省复制推广,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持续加强制度集成创新
据介绍,六年多来,陕西自贸 试验区强化改革系统集成,加快特色化、差别化改革探索,围绕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实施了舱单归并、货站前移等20多项创新举措,围绕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实施了航权开放、直提直装等10余项创新举措,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实施了近30项创新举措。
深化跨区域、跨部门集成创新,《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带一路”跨国农业全链条发展体系着力保障粮食安全》《国际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等改革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推进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项目联合验收方式等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
推进新业态、新模式突破创新。先后建设了贸易金融服务、跨境电商综合服务、能源类特色供应链合作等20多个功能性平台,探索总结的服务型制造发展新模式、“两头在外”保税维修、多式联运“一单制”、互联网+进口快件派送、检测检验认证等创新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探索服务贸易管理新模式
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创新引领为抓手,大胆探索实践,通过“放 管服”改革、持续为市场主体减负松绑, 提升企业获得感。
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持续推进“证照联办”“一业一证”改革,大力推行全程网办,开展“不见面开标、电子保函”招投标模式;积极探索创新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服务措施,中行自贸支行获批跨境人民币结算示范行,上线启动本外币账户一体化管理平台。推出“科创票链通”融资服务模式,探索构建“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秦创贷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成全国首家“硬科技支行”,区内聚集各类金融机构 326 家。
此外,成功落地陕西首个外国人才创业工作 证,让外籍创业人员在自贸区“留下来” 和“合法经营”成为可能 ;陕西自贸试验区设立西安知识产权法庭,建设中国 (陕西)知识产权保护中心,10 余个涉 外法律服务机构相继落地,“一带一路” 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加快建设,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逐步建立。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陕西自贸试验区新设市场主体15.2万家,其中新设企业9.67万家、外资企业934家,年均新设企业数占全省同期新设企业的7.6%。
不断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六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积极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探索形成了《西安爱菊集团开拓内陆地区粮食进口贸易新模式》《锁定优质矿源,畅通关键节点,构建老挝稀有矿产进口闭环供应链》等内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进口贸易创新案例,在综保区内落地首单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业务,全面落实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吸引三星二期等一大批外资企业、项目在区内聚集。
截至2022年底,陕西自贸试验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65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64亿美元,同比增长31.8%,已成为陕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稳外贸稳外资的重要支撑。
六年来,陕西加快构建开放高地,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西安港成功获批全国首个内陆港口启运港退税试点,探索中欧班列(西安)铁路联运提单融资新模式,赋予铁路提单物权属性,进口商仅凭铁路提单即可信用贷款。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化运行国际干线拓展至17条。2022年长安号开行量达到4639列,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三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第五航权政策优势,先后开通首尔-西安-河内等4条第五航权客货运航线。探索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制定陕西“单一窗口”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新开通西安—大阪等4条全货运航线,累计开通全货运航线42条,其中国际航线23条。中国(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西北(西安)航空电商物流中心项目一期建成投用,在德国法兰克福等地设立9处海外仓,在全国率先开展跨境电商散货铁路集拼业务。
加速营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自2017年成立至今,陕西自贸试验区作为构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促进区域共享共进的重要载体与核心平台,聚焦“三个自贸”建设,不断提升特色化发展水平。
强化“丝路自贸”。在中俄丝路创新园创新探索“一园两地”的跨国经济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建成并投用沣东自贸功能区公用型保税仓,开展多种模式的进口贸易创新探索。人文交流方面,推动国内外高校建立科教创新合作;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引入国际汉唐学院、中国书法学院等平台,推动中国文化元素“走出去”。在全球设立离岸创新中心等平台,出口技术3000余项,实现技术出口额56亿美元,累计落地20余个海外高科技创新项目,吸引外籍人才1000余名。
做优“科创自贸”。深化与丝路沿线联动协同发展,加入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与青岛、烟台、济南等沿黄流域9省(区)25个经济功能区协作。与中西部5家自贸试验区以及6家地方铁路局集团签署中老铁路多式联运“一单制”合作协议;首批6个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在平台、产业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支持西安高新区等8个开发区加快申建第二批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与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开展跨区域合作,探索为两地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搭建京陕“双区联动”的“科技金融超市”。
做强“农业自贸”。持续赋能“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杨凌国际农业科技创新港聚集11家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和外资企业,相继成立了种业、果业、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农机装备制造、畜牧、食品工程6个农业产业创新中心,在美国等国建设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坚持“龙头引领—链式集聚—集群发展”模式,加快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涉农装备制造、农业科技服务业等产业聚集发展,“杨凌农科”品牌已成为国内外农业科技领域的一张靓丽名片。
“下一步,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将继续聚焦‘丝路自贸’‘科创自贸’‘农业自贸’建设,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相关领域集成改革创新,推进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发挥好自贸试验区稳外资稳外贸支撑作用,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推动自贸试验区在陕西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翟北秦说道。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