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是个工业概念,一般是指把原材料加工成工业产品的地方。但是在甘肃省康县,却有个与众不同的“扶贫车间”——它加工的不是原材料,而是贫困户。经过“扶贫车间”的“加工”,贫困户会变成脱贫户,甚至变成小康户。
这个神奇的“扶贫车间”位于太石乡董湾村,从属于太石乡柏林农民专业合作社。随着合作社的效益越来越好,入社的村民也越来越多,目前社员已经涵盖了村里80%的农民。社员们在自己家里加工当地特产手工挂面,然后拿到“扶贫车间”里进行统一包装,再进行销售。
“包装后一箱挂面可以多卖20元,但是社员不用掏包装费。”太石乡党委书记苟睿介绍,“扶贫车间”包装挂面使用的是政府帮扶资金以及集体经济积累的资金,不增加贫困户负担却反而给贫困户增收。所得的利润,由村级集体、贫困户、合作社、管理人员四家按照1:1:1:1的比例分配。
苟睿介绍,创建“扶贫车间”采取的是“党建+”思路。具体的办法是“六以”:以党支部牵头为依托、以电子商务为媒介、以群众自销为主体,以家庭生产为单元、以贫困户脱贫为目标、以产业培育为方向。“扶贫车间”的最大特点,是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形成了“组团发展”的局面,村民们不用再“各自为战卖挂面”了。
依靠“扶贫车间”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董湾村村民们现在的日子,就像他们制作的挂面一样,劲道爽口越品越美。可在从前,他们却没少过苦日子。
原来,董湾村属高半山地区的村庄,基础条件差、脱贫难度大。当地群众利用高半山小麦面粉制作的手工挂面质量虽好,但受地理条件和经营模式限制,存在“散兵作战、自给自足、经营落后、价格低廉”等问题,收益很不理想。正是“党建+”带来的“扶贫车间”,给村民们带来了新经济和新生活。
去年,没有经过包装的董湾村手工挂面,销售了15万元。今年,大家预计挂面的年产值可达到30万元、户均增收可达3000元。可他们并不感到满足,都说等将来全村都脱贫了,就把“扶贫车间”的牌子换掉,改成“小康车间”——把脱贫户“加工”成小康户的车间。(刘海天)
分享到:0
责任编辑:深度解读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