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都市圈规划之后,国家批复的第五个、西北地区首个都市圈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35年,现代化的西安都市圈基本建成,圈内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基本实现。
文/ 潘睿
日前,随着《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西安成为继南京、福州、成都以及长株潭之后,第五个落地的国家级都市圈,也是西北第一个。
国家发改委复函明确了西安都市圈的4个战略功能,即提升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支撑能力,更好助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成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都市圈不仅可以提高区域能级,还可以扩大区域总量、增强区域功能、促进区域共同富裕。此次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将非常有利于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西安都市圈的辐射能力来更好推动周边区域发展。就对西安而言,对提升它的经济的量级,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西安都市圈获批,多城协调发展迈入“加速度”
2020年初,国家发改委点名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两年过去,南京、福州、成都以及长株潭四个都市圈发展规划相继获批。如今,西安都市圈终于迎来晋级,于2月22日正式获批。3月25日,陕西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成为第5个国家级都市圈。
为什么西北第一个都市圈会落户西安?
西安是国家中心城市,也是关中城市群的中心,是西北地区的龙头和对外交往门户,是我国区域格局中承东启西的关键支点。
根据陕西省发改委公布的数据,2020年西安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元,接近陕西省的1/2、西北五省的1/4,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十四五”时期,推动西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面临着难得机遇和良好外部环境。
西安都市圈建设将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及人才资源向西安聚集。
梳理发现,陕西省对于都市圈的布局可以追溯到2002年,当时陕西省就确定了要布局西安都市圈,西安和咸阳正式还签订了经济一体化协议。近年来,在关中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下,陕西省咸阳、铜川、渭南、杨凌等地以西安为中心,相向一体化发展、协同联动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西安获批国家中心城市后,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西安都市圈空间形态已初步形成。
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李生荣表示:“去年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以完善西咸新区管理体制机制为切入点,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迈出了坚实步伐,也为西安都市圈建设奠定了工作基础。可以说,培育建设西安都市圈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对此,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副理事长、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白永秀也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西安都市圈不止能够支撑起关中平原城市群,亦能推动中西结合部的发展。
“西安严格意义上来讲应该是西部的东边,中部的西边,通过西安都市圈能够带动大西北乃至中西部结合地区的发展,例如推动西安、郑州、太原的融合,对西郑太一体化发展起到巨大作用,这个意义是非常之大的。在此过程中,西安都市圈也能渗入到中原城市群,突破了省与省之间的空间跨越,更大范围地发挥渗透作用。西安将不止是陕西的西安。”白永秀说道。
协同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步入“快车道”
所谓都市圈,学界普遍认可的概念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由核心城市及外围社会经济联系密切的地区所构成的城市功能地域”。
西安都市圈规划范围主要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区)、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部分区县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最新数据显示,规划区内常住人口1800多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1.3万亿元。
《规划》提出,围绕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协同高效、产业分工协作、改革开放协同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文化传承发展、城乡深度融合。
西安都市圈“一核、两轴、多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
其中,“一核”,即西安市中心城区、咸阳主城区以及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两轴”,即东西方向依托陇海、南北方向依托包茂等交通大动脉形成的都市圈两条经济发展轴,既聚集了都市圈主要的产业集群,也贯穿了横纵两条城镇带,构成了都市圈人口经济分布的主要形态。“多组团”,主要是着眼都市圈整体性功能布局,积极推动重点毗邻板块一体化协同发展,打造都市圈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不同功能单元,多点支撑都市圈发展。主要包括富平阎良组团、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组团、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组团、临渭华州组团、耀州组团、杨凌武功周至组团、乾县礼泉组团,这些都是都市圈特色功能单元和产业发展承载区。
《规划》还为西安都市圈划定远景目标:到2035年,圈内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基本实现。而在国家发改委复函中,其中第二条便提及“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
不难看出,除了西安都市圈本身外,西安—咸阳一体化是西安都市圈建设的重点,也是切入点。此次《规划》的落地实施,将进一步打通阻碍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的堵点难点。“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突出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这条主线。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是西安都市圈建设的重点,发展成效直接影响都市圈建设的整体质量。”李生荣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规划》提出,将从省级层面加强统筹,进一步完善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省市联动、部门协同,在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同时,将显著提升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带动全域协同发展。“此次西安都市圈获批后,也意味着区域一体化发展将真正迎来全面提速,迈入快车道。”裴成荣说到。
赋能周边,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作为我国西北门户、经济文化龙头城市、南北交互枢纽,西安都市圈将在圈内城市间产业分工协同发展、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等方面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西安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加快西安都市圈产业一体化布局,提升西安产业辐射和总部经济发展能级,引导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支持区域间以“飞地园区”“合作共建”等模式开展合作,推动一般制造业向都市圈梯度转移,构建梯次配套、优势互补的现代化产业生态圈。
在功能上,都市圈更强调核心城市功能的外溢和疏解,强调通勤联系。因此,从西安“十四五”的规划便能看出,西安都市圈的建设将在区域交通方面、基础设施方面将会带来很大改进。
“十四五”期间,西安计划五年改造高速辐射线140公里、建设高速环线及联络线238 公里、五年计划建设地铁170.4公里,有轨电车17.5公里;2025年,西安将建成交通强国典范城市;打造一体化交通运输网,基本实现西安都市圈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的交通出行圈。
可以说,都市圈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中小城市间、区域间的功能互补,通过交通、人才、产业等方面去提升都市圈内城市的整体竞争力。
都市圈作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风口”,各地也都在积极把握新机遇。自从陕西省提出建设西安都市圈之后,西安周边的渭南、铜川等地已开始积极“入圈”。铜川提出了“西安制造、铜川配套”,并且公开表示,积极融入西安都市圈,推进西铜一体化发展。渭南则提出了“西安研发,渭南制造”,并于2021年6月与西安签约,合作共建西渭东区,将西渭一体化提上日程。
从西咸融合到西铜融合、西渭融合,如今的大西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主城发展,而是以圈群影响不断外扩,拥抱周边城市共同发展。
裴成荣认为,西安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将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及人才资源等向西安聚集,为西安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都市圈建设将同城化变得更加紧密,未来会给都市圈内城市带来更优质的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包括交通、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生活服务等。
“西安都市圈的培育发展,有望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生动实践。于西安市民而言,能居住在高品质的西安,自然是幸福感满满;于城市而言,除了西安,连同周边范围内的市区都是重大利好。”裴成荣说道。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