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水务局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坚持“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工作总基调,按照全市水利改革发展 “五大行动、三大提升” 工作思路,统筹推进系统治水、生态治水、科学治水,有力地推动了铜川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文|付恒超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陕西省铜川市地处渭北旱塬,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全国的八分之一,属极度缺水地区。
勇立争先之志,善谋破题之举。2018年初,铜川市水务局新领导班子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提出以“五大行动、三大提升”深化全市水利改革,统筹推进系统治水、生态治水、科学治水。
弘扬照金精神,坚定使命担当。铜川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惠善利带队参观郭秀明纪念馆。
“五大行动、三大提升”是指通过实施河长制湖长制行动、实施全民节水行动、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行动、实施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行动、实施水利改革攻坚行动,进而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管能力、提升水利服务和保障能力。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新思路有力推动铜川“十三五”水利发展目标全面达成。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6.11亿元,是“十二五”的2.43倍;解决和改善提升了39.96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为“十二五”的2.98倍;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95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7.5%;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78万亩,新修改造基本农田6.23万亩。
系统谋划,破除发展瓶颈
今日铜川,正处于转型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进阶期,缺水依然是城市发展主要“瓶颈”因素之一。
如何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破除这一发展“瓶颈”呢?
开源头引来活水。铜川以项目带动,水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底,全市近三十年来建设的最大单体水利工程——龙潭水库枢纽工程顺利下闸蓄水,配套的龙潭水库供水工程顺利开工,建成后,每年可向铜川新区供水551万立方米,将有效缓解铜川新区城乡生活和工业用水压力;2019年11月,以城市供水为主,兼顾防洪、生态等功能的雷家沟水库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后河沟水库工程建成运行;高尔塬水库加坝扩容工程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铜川市水源工程建设数量、投资规模均为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五年规划之最。石川河生态补水工程、水库清淤试点及桃曲坡水库至黄堡净水厂复线供水工程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也扎实推进。
龙潭水库。
划红线倡导节水。铜川市水务局联合市发改委出台《铜川市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将21个市级部门纳入国家节水行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全力推进国家节水行动。大力实施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市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完善超计划、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税机制,加大城市规划区自来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违法取用水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管过程管控机制。联合市教育局印发《开展节约用水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推进节水知识进校园活动。加快组织实施节水型机构和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创建,全市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32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2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耀州区、王益区先后被水利部命名为“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区”,全市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创建率达到50%,“十三五”末,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25.43%、15.85%,节水成效明显。
订规划指导用水。自2017年开始,铜川市水务局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水资源公报,为市委市政府依水而定、量水而行提供可靠“水依据”。近年来主持编制了《铜川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铜川市北洛河流域调水规划》,组织制定了《铜川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水利工作方案》,编制了《铜川市“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开展了石川河生态补水专题研究,为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明晰了任务和方向。
防御灾害,确保民安水安
“盼水水不来,恨水水连天。”铜川市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秋季多雨易涝,7月到9月份降雨占年总降雨量的65%以上,而冬春季气候干燥易旱、灾害频繁。
耀州区上林苑农业节水灌溉。
“十三五”期间,铜川市水务局加大山洪沟治理工程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施力度,完成水毁修复项目18个,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座,全市抵御洪灾能力有效提升。建成抗旱引调提水项目9处,维修改造抗旱应急水源工程10处,设施联合调度和旱灾应对能力进一步增强。改造了全市水库河道视频监控预警系统、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及市级旱情监测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水旱灾害防治和预报预警体系不断完善。
尤其在2018年至2020年间,铜川市共投入资金8600万元,治理河道22.5公里,防汛安全进一步巩固。2019年,按照全市机构改革工作总体安排,铜川市水务局及时调整工作职能,顺利完成从防汛抗旱指挥协调到水旱灾害防御技术支撑的角色转变。建立了“1+4+N”水旱灾害防御值守工作机制,印发了《铜川市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规则(试行)》,细化落实水旱灾害防御任务16项,落实防汛“三个责任人”300人,增设河道视频监控站点3个,增设洪水测报断面2个,全面实现防御责任落实网格化,水雨情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
宜君县旱作梯田水土保持示范园。
“十三五”以来,铜川市水务局共成功应对强降雨过程18轮,2017年、2019年旱期,及时启动全市Ⅳ级抗旱应急响应,最大限度减少了旱灾损失,全市未发生一起因汛旱灾害导致的伤亡事故。
创新施策,彰显改革成效
改革改出新气象,创新释放新活力。
河湖监管成效持续巩固。铜川市水务局深入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党政领导担任河湖长的工作责任体系,全市落实河湖长384名、河湖警长155名、成员单位25个,实现了“河湖长+河湖警长+成员单位”河湖立体监管体系全覆盖;制定漆水河、沮河等“一河一策”方案29个,在全省率先启动“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河道水环境明显改善。颁布实施了全省首部地市级涉水法规《铜川市河道管理条例》,为全市河道监管提供了强大法律支撑。
河湖长制指挥中心。
水生态修复治理成效显著。铜川市水务局依托国家重点水保、农发水保和省级水土保持补偿费项目等,组织实施小流域治理、塬面保护、矿区整治等建设项目30余个,在全省地级市率先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行动,启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11条,建成王益区王家河等生态清洁小流域4条,完成主要河流沿岸、重点水库库区及城市周边重点流域绿化造林2.4万亩。
农村供水工程管护创出新模式。铜川市水务局坚持创新引领,因地制宜,创新工程建后运行管护模式,建立了以县级政府为主体的工程运行管理全过程责任体系和“110”响应机制,创新设立了公司化运营模式的县级专管机构,出台了运行管理、水费收缴、绩效考核、水价补贴等实施细则,统筹每外工程规模和管理难易程度选聘村级管护人员724名,“管护责任全落实,维修养护全覆盖”公益性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铜川模式”初步形成,在九三学社中央民主监督调研组、水利部、省水利厅、市人大、市政协等各级领导视察调研中得到充分肯定。
王益区王家河水文化公园。
水利改革创新持续深化。铜川市水务局加快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全市783处工程颁发产权证书,实现改革工作全覆盖。创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各区县均制定出台了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办法,组建了耀州、印台两个县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业机构。水利投融资机制趋于多元化,成功策划包装龙潭水库供水工程及库区周边区域生态修复PPP,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运营。深入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推动全市水利工程招投标入驻铜川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施市、县两级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全覆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持续深化。
情系百姓,巩固饮水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事关老百姓的民生福祉。“不能把饮水不安全问题带入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近年来,铜川市水务局始终把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深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组织领导与行业监管,积极探索工程运行管护模式,全力保障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开创了平安水务新局面。
后河沟水库。
为全面加强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坚决打赢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2018年,铜川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水务局等市级部门和各区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和统筹推进全市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十三五”期间,铜川市水务局共投资5.1亿元分批压茬推进农村供水设施改造升级,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365个,全市359个行政村农村集中式供水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十二五”末的89%提高到98.8%,解决和改善提升了39.96万农村居民的饮水条件。先后实施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集中供水等系统性改造提升项目、单一水质消毒净化改造提升项目、水质提升项目,确保了连续3年水质抽样检测各项指标全部合格,单一饮用窖水问题也得到历史性消除。
王益区涝池。
在工作推进中,坚持点面结合和长短结合,细化量化年度建设任务清单,精准施策建立了项目建设压茬推进机制,举一反三建立了问题排查整改销号机制,因地制宜建立了成效巩固长效机制。强化检查指导,建立了局领导包抓区县工作机制,组织全市水利骨干力量成立工作组深入359个行政村8500余户农户开展了“大调研、大走访、大整治”“攻城拔寨”“三排查三清零”和“对标补短”等专项行动,举全局之力决战决胜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
始终把农村群众吃水问题放在心头,全力解决好群众吃水难吃水贵问题。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分析测算的基础上,铜川市水务局全面建立了定额内水价补贴机制,农村居民人均日用水量40升定额内水价不超过4.0元/方,超出部分由财政足额补齐,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饮水同质、同价,农村群众饮水安全满意度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雷家沟水库: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用水需求量逐年增加,而铜川市人均水资源量仅276m³/人,属资源型极度缺水地区,北市区人口居住稠密,工业企业分布多,原有的柳湾水厂已不能满足当地群众的需求。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铜川市水务局积极拓展水源,以全市高质量发展水资源安全保障为己任,全力保障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用水需求,2019年11月28日,铜川市雷家沟水库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2019年11月28日,雷家沟水库枢纽工程开工建设。
水库坝址位于宜君县云梦乡许家峁村,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0.1k㎡,多年平均径流量285万m³。该工程等别为Ⅳ等,总库容为498.0万m3,年供水量186.5万m³,主要建筑物包括拦河坝、排沙放空洞、溢洪道、放水塔等,工程总投资3.432亿元。
为了尽快满足当地群众的用水需求,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铜川市水务局认真贯彻国家稳投资促增长要求,集中力量、靶向发力,项目前期工作时间由前多年的几年时间缩短为1年多就基本完成,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前期工作时间,为工程的早日提前开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铜川市水务局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抢抓国家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力度政策机遇,多渠道筹集项目建设资金,截至目前,成功申报地方专项债资金12000万元,陕西省水利建设资金1000万元,陕西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0万元,有效缓解了雷家沟水库枢纽工程建设资金筹措压力,为铜川市加快补齐水利建设短板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建设中的雷家沟水库。
在水库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各方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履行责任,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分别落实各自的安全职能,真真正正为工程实施创造了一个安全、高效的施工环境,确保民心工程早日建成投用,惠及百姓。
目前,雷家沟水库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工程建设任务已完成80%,累计完成投资17912万元。水库建成后,不仅可解决铜川北市区应急备用水源问题,还可为库区周边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提供水源保障,为铜川市北市区每年可提供水源186.5万m³,有效减轻铜川北市区城市防洪压力。
砥砺奋进担使命,水润万物惠民生。铜川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惠善利说:“铜川水务工作将坚决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进一步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勇担当、善作为,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共治,为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