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李晓燕 报道)6月16日上午,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会上,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副书记苗吉介绍说,近年来,西安国际港务区以“建设内陆第一大港,服务全国向西开放”为目标,全力推动港产、港贸、港城融合发展。2016年以来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32.23 %,限上社消年均增速29.01%,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44.27%,连续7年获得西安市考核优秀单位。
西安港港口功能逐步完善
据苗吉介绍,西安国际港务区获批全国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示范工程、首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基地,是全国唯一具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建成占地5600亩的铁路物流枢纽—西安国际港站,占地800亩的公路枢纽以及4.67平方公里的西安综合保税区,拥有铁路一类、公路二类口岸,粮食、肉类、整车指定口岸;中欧班列长安号稳定开行15条干线,覆盖亚洲、欧洲45个国家和地区,开通15条“+西欧”集结线路,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内29个省份的货物在这里集散分拨,2020年开行3720列,今年1-5月开行1512列,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各项指标稳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和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
港产、港贸联动发展成效显著
西安国际港务区获批国家首批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陕西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承接中心,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长安号跨境电商全国集结中心。以临港产业、电子商务、商贸服务、物流金融、文体健康等五大产业为主导,聚集了马士基、安博、中远海、中林、国药、上药、京东、阿里考拉、苏宁、国美、优信、蜜芽等行业龙头企业入区发展,在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方面,引进了康佳智能科技产业集群、汇芯未来信息等消费电子及其上下游企业30余家,总投资约300亿;电子商务方面,园区注册电商企业超2200家,2020年互联网产业交易额突破2000亿,限上网络零售额占全市近70%,逐步形成面向“一带一路”的现代产业集群和商贸物流枢纽。
港城融合发展日新月异
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十四届全运会主场馆所在地,历时996天完成奥体中心“一场两馆”建设,吸引了招商局、华润、五矿、中铁、中电建大型央企总部落户,布局了“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心长安乐、城市展示中心长安云、光影文化公园、奥体中央公园等重大公建项目,总里程102公里的“六横三纵两桥三隧”主次干道及支路建设成网,总长24.7公里全国第一的330千伏高压线迁改落地工程国际港务区段建设完成,19.7公里长的全域治水碧水兴城“三河一山”灞渭河绿道建成开放,新增绿化610万平方米,园区已成为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东部新中心。
民生改善提档升级
西安国际港务区新建和改扩建学校13所,大力实施“名校+”工程,与陕师大、铁一中合作设立公办名校,新增学位11200个;交大一附院国际陆港医院已进行至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借助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帮助群众就业,带动就业9000余人;在园区、蓝田灞源和汉中略阳开展精准扶贫“三线作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按照“四最”标准建设征迁群众安置房,全市首个“四最”标准安置小区新合新苑(一期)已完成图纸分房。
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举办了“百年奋斗史 今朝再出发”系列学习培训、“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群众宣讲等130场活动,5位全国知名专家现场授课,全区181名党支部书记和老党员走上讲台。深入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109项办实事任务全面推进;在陕西率先开展22个行业“一业一证”改革,实现省内外10个地区和全市189个事项跨区通办,切实跑出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加速度;围绕筹办全运会,建立红色志愿服务机制,开展“护航十四运”等60余场志愿活动。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