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陕西潼关:秦岭生态刷新“绿色颜值”

发布时间:2020-12-09 10:21:5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陕西潼关,北临黄河,南依秦岭,盛产黄金,被誉为“华夏金城”,秦岭潼关段东起豫陕界西峪,西至华阴市蒲峪,面积约176平方公里,是全国的重点黄金矿区。潼关小秦岭地区蕴藏着丰富矿产资源,70年代随着黄金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矿业秩序混乱问题日益突出,峪道内矿山企业坑口多,工棚林立,生产区、生活区交织,整体生态环境面貌较乱,污染生态环境问题相当严重。如今,潼关县通过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山绿、水清、景美,昔日废弃矿山不复存在,绿水青山重新绽放笑颜,魏巍秦岭更显俊秀之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提高站位、全员参与,快速“把脉开方”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从2014年到2018年5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就秦岭违建问题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指出:“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决不能在历史上留骂名。”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潼关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牢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将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务实有力的措施,持之以恒地有效地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

高位推动。潼关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县长担任主任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书记、县长亲自挂帅,全县动员,精准发力,全面负责秦岭潼关段生态保护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亲自挂帅,围绕秦岭生态保护等问题,亲自安排,亲自部署,亲自检查,解决问题;各常委、各县级峪长先后30余次,深入7条峪道亲力亲为,现场指导,走遍秦岭潼关区域大小峪道,沟沟岔岔;县人大、县政协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一线,建言献策,有力推动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先后多次深入潼关检查指导,为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强化落实。潼关县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中心组学习会、秦岭保护委员会会议、现场会、推进会等65次,安排部署秦岭生态保护工作,定期听取秦岭生态保护工作开展情况;邀请中省地质环保专家、院校教授,为全县领导干部进行了生态保护专题辅导会8次,分层次开展科级领导、镇村干部专题培训,受教育达到2万人次;组建了30支425人的志愿者服务队,累计组织巡查618人次,宣传群众7495人次,形成了全县上下同心同德、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

高点定位、规划先行,绘就秦岭“新蓝图”

潼关县坚持保护优先,科学利用、统筹规划、严格管理的原则,按照《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全力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

严把规划关。在《潼关县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中增加了环境影响的章节,从规划分区、矿权准入、技术开发指标等方面严格调控,把好源头准入关;在《潼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调整完善过程中,按照专家建议对生态安全控制区和生态保护区红线及时进行了修正完善;结合《潼关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对秦岭生态保护进行专题调研,划定“三区四线”,力求在总规层面渗透和体现“生态立县、生态优先和生态保护”理念。

坚持长短结合。按照“短期环境治理与长期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原则,潼关县聘请地质灾害治理方面专家,对生态问题点进行“会诊”,逐峪道、逐坑口、逐渣坡、逐点位实施综合治理。深入开展潼关金矿区生态问题调研,科学编制长期治理方案,出台了《潼关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指导办法》,明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和“谁管辖、谁负责,谁破坏、谁治理”治理原则,应用、推广先进治理恢复技术,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效益。

建立长效机制。潼关县始终把长效机制建设作为治本之策,先后制定了《潼关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规则》、《潼关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制度实施意见》、《潼关县规范秦岭区域矿山坑口用地暂行管理办法》、《潼关县秦岭区域矿山坑口废石治理规范》、《秦岭生态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等30余项长效管理办法,建立了“峪长制”、“警长制”,网格化管理制度,形成了县镇村三级联动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的责任机制。同时,紧扣禁牧护林、石料调拨等重点工作,探索制定了三十余项长效管理办法,通过一系列长效机制,秦岭潼关段生态保护基本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创新举措、科学治理,秦岭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潼关县先后投资6亿元,实施矿山生态修复、重金属污染治理、无主尾矿库治理、金矿区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等项目15个,恢复林地、耕地、建设用地2063亩。扎实推进矿区污染源头重金属综合治理工程,封堵废弃坑口1000多个,治理废渣409万立方米,恢复植被255万平方米,封山育林、退耕还林10万余亩,累计栽植各类苗木8.9万株,造林面积7.1万亩;河流绿化500亩,生态乡村建设634亩,交通道路绿化17.5公里,清运废石废渣100万方,新建加固河堤、拦渣墙(坝)40余公里,新修河堤53公里,恢复治理矿区面积14.9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平方公里,秦岭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个郁郁葱葱,溪水潺潺,山清水秀,绿色秦岭展示在干部群众面前。

明确责任。潼关县建立了“县委统领、政府实施、领导包联、部门推进、镇办配合、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工作机制,实行一个点位一个专班,一个坑口一支队伍,对工矿用房进行了集中拆除;把秦岭生态保护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定了《潼关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办法》,明确了县级领导、相关部门、乡镇党委政府、企业的职责;建立了 “峪长制”、“河湖长制”、“网格化”等管理机制,夯实了秦岭委员会成员单位的政治责任。

强化措施。潼关县严格落实秦岭生态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进一步夯实峪长、警长、网格长责任;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形成高压态势;坚持分类施策,对废石废渣、废旧工棚、破旧房屋、生活垃圾等及时彻底清理,全面推进整治工作开展。聘请地质灾害治理专家,废石废渣治理采取由表及里、优先治理可视范围的原则,对裸露破坏面危岩、浮石进行清理,消除隐患;对开采面采用喷播挂网、覆土鱼鳞坑植树的方式进行绿化;在开采平台修建拦渣挡土墙防止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厉打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严督实考,跟踪落实,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信访工作,确保全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数字秦岭。实施“数字秦岭”工程,潼关县与县移动公司签订框架协议,在东桐峪、西峪、麻峪、太峪等7条主峪道安装数字监控探头50个,重点对峪道路口、村庄、矿区、渣坡、林区等重点部位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在县秦岭办安装数字秦岭监控中心主平台,在矿山综合执法局设立分平台,并向县应急局等部门传输无线信号,在确保秦岭生态安全的同时,也为全县自然灾害应急、森林防火、防汛、地质灾害等提供必要信息。该数字监控运用当前最先进的“云”传输(无线传输信号),太阳能大功率面板,作用最大化,是渭南市第一家,全省第二家高标准秦岭峪道数字监控中心。

强化监督。潼关县始终坚持挺纪在前,制定了《潼关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办法》,成立纪检监察组,按照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纪法衔接、“一案双查”要求,对凡是出现非法生产、非法采石的,企业责任人一律刑事行政拘留,监管部门干部一律给予党政纪律处分;在沿山镇村设置投诉举报点20个、举报箱29个。目前,共查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案件9件21人。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下一步,潼关县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积极争取中央和国家支持,加快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秦岭生态修复治理,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让秦岭的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切实将潼关“绿水青山”转化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文/中共潼关县委改革办副主任 王军)

责任编辑:李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