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破解群众“信闹不信理,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错误观念依然盛行,封门堵路、缠访闹访时有发生,毒品违法、阻工现象等顽症,近年来,陕西省潼关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化“平安潼关”建设为抓手,以破解社会治理难题防范化解矛盾风险为主线,以镇村综治维稳信访中心规范化建设为依托,坚持问题导向,落实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探索市域社会治理路子,全县呈现出“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2018、2019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2017、2018、2019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 2019年度被表彰为“全国信访工作‘三无’县”。
高位推进,构建平安法治建设体系
牢固树立“抓综治、保稳定、促发展”的政治责任,把加强综治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
一是高位推动。潼关县成立了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县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潼关实施意见》,构建了“大平安”工作体系;坚持把综治工作列入县域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二是强化保障。出台了《平安建设实施方案》和《考核奖惩办法》,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按岗定责,分类落实;把平安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之一,在人、财、物等方面统筹谋划、全力支持,把37位政治站位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调整充实到政法机关领导岗位,将各项政法工作经费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全部足额拨付到位,保障了平安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营造氛围。在全县城区、乡村制作立体宣传牌,刷写墙体标语;在县电视台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开设《综治平安建设》宣传专栏,印制发放各类平安建设读本、宣传挂历、宣传海报,发送宣传短信;建成了综治宣传一条街,在全部警车、公交车上张贴宣传标语;做到了综治平安建设宣传全覆盖,形成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以人民为中心,打造便捷高效服务环境
潼关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简政放权、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推行“互联网+政法”服务新模式。开展政法单位“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活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村(社区)配备了法律顾问,成立了“12348”法律服务队,主动上门服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二是设立公安便民服务中心。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公安便民服务窗口,整合户政业务力量,配备身份证自助照相设备、临时身份证自助取证设备,率全省之先推出“免费户籍窗口”、刷脸办证、“出诊式”服务等便民利民举措。陕西日报、渭南日报头版进行专题报道,工作经验先后被《陕西调研与决策》《公安理论与实践》《渭南调研》等刊登。同时将公安机关最后一张王牌——民爆业务窗口进驻便民服务中心,置于纪委的监督之下,简化审批程序,实现一站式办公,真正做到了便民、利民、惠民。三是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深化政法窗口服务流程再造,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依托网上公安、微信微博平台,接受群众咨询、提供预约服务,全面推行阳光警务;全面推广窗口单位服务评价系统,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征集群众建议,架起一座“警民沟通连心桥”;法院新诉讼服务中心、12309检察服务中心延伸服务至基层,为群众提供了更优质高效的政法服务;县未成年人法治安全教育基地成为智慧型法制教育基地,即将建成投用。
创新方式,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一是创新镇村两级综治维稳信访中心建设。整合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司法等站所的场地、设备、资金资源。在县综治中心下设“一办两厅三部”(综合协调办公室、群众来访接待大厅、公共法律政策服务大厅、多元化解工作部、网格化工作部、信息化工作部),同时组建“三个专项组”(政治安全专项组、社会治安专项组、市域社会治理专项组),镇村层面,依托综治维稳信访中心在全县所有镇办设立戒毒办,所有村(社区)建成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中心,搭建了县、镇、村三级网格管理架构,将全县在册吸毒人员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落实村综治维稳信访中心工作人员1000元工资补贴,实现资源、力量、业务从“物理整合”提升到“化学整合”,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二是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村(社区)配备了法律顾问;在全省率先建成遍布城乡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立县镇村三级民调网络,成立县人民调解委员会,对全县232名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385件;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把万人成诉率纳入平安建设考评体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不断深化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群众说事员队伍,化解调处矛盾纠纷500余起,实现了平安建设由“救火”向“防火”的转变,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纠纷就地化解”。陕西电视台《帮忙有一套》在潼关录播5期人民调解典型案例,司法局被司法部授予“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三是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探索形成了“三注重,三抓实”“潼关信访模式”;全面落实县级领导接访、信访联席会议等制度,初访化解率达到90.4%,信访积案化解率达到80%以上;成立15个工作专班,认真做好涉军、涉教等涉众型利益群体稳控工作,依法治访典型做法在渭南市进行了推广,涉军维稳得到中省市肯定;开展“红袖章”治安巡防,在各村(社区)组建红袖章平安建设志愿服务队,从群众、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宾馆保安等基层和各行业中发展平安建设红袖章志愿者2000余人,全部予以登记造册备案、统一管理,形成群防群治格局;开展城区治安巡防,建立巡特警大队、治安大队、交通警察大队、城区派出所包片民警多警联动,分片包干,昼夜巡逻机制,构建三级巡防网络,打造城乡24小时网格化巡防体系;做好潼关3个省级治安检查站设卡盘查工作,守护好出疆进京通道,2020年公安检查站被评为一等功,张宝福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人。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投资6300万元,新建543个前端点位,新增球机83个,人脸识别系统6个,微卡口197套,高空瞭望2套,智能摄像机251套,基本实现城乡视频监控全覆盖。四是创新构建扫黑除恶“1+N” 长效机制。建立督导专员制度,将全县6个各镇(办)和33个成员单位由8名县扫黑办副主任包联;县级层面建成《涉恶案件县级领导包抓分工制度》《黑恶势力犯罪案件通报会商机制》《政法机关与纪委监委的案件线索快速移交机制》等18个长效机制;各镇(办)和成员单位均建立本系统本行业5到15项的制度机制,“1+N” (县级层面的1和各部门的N)模式基本建立;各镇(办)、各成员单位通过主动履职、齐抓共管,形成了强大合力。截至目前,共立涉恶案件41起,打掉涉恶犯罪集团1个、涉恶犯罪团伙6个,抓获涉恶犯罪成员108人。
通过综合治理,2019年,潼关县扫黑除恶知晓率达98.50%位居全市第二,成效认可率达90.49%位居全市第一;平安建设知晓率达97.05%,公众安全感由2017年的93.53%,2018年的94.82%,2019年达到96.05%,均位列全市第一,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逐年增强。这是一串串鲜活的数字和获得的荣誉,勾勒的潼关平安稳定和谐图景清晰可见。在这成绩背后,是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全县政法干警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全县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
激发活力,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平安是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潼关县大胆创新,探索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为全省全市平安建设创建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参考。
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的组织协调实现由“松”到“紧”转变。以镇村两级综治维稳信访中心建设为基点,积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稳定、矛盾纠纷排查、平安建设等工作搭建良好工作平台,通过规范中心运行机制,使基层综治维稳组织的职责更加明晰、任务更加具体、步调更加一敢,工作节奏更加紧凑,在抓平安稳定的意识层面上实现了由“份外事”到“份内事”的转变。
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的现有资源实现由“散”到“聚”转变。整合全县各方面调解力量,将镇(办)机构的有限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综治维稳专门工作合力,对所受理的纠纷,或直接调处,或指派分流到相关部门、单位处理;对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重大、疑难矛盾则由中心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共同解决,真正做到了变“小调解”为“大调解”,变单一调解为综合调解,变政法联动为整体联动,从而打破以往调解工作覆盖范围小,难以解决复杂矛盾纠纷局面。
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的管理理念实现由“静”到“动”转变。通过主动接访、现场办公等多种方式,由原来单纯的事后被动调解,发展为预测预防在前的主动调解,改变了被动受理、坐等调处的局面。
基层群众之间解决矛盾的思维实现由信“访”到信“调”转变。在加快综治规范化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同时,加强依法治访力度,对以访谋利、长期缠访闹访、影响恶劣启动审判程序。同时,将法治信访典型案例制成展板在各村、社区巡回展出,开展不间断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群众观念逐步实现了由信“访”到信“调”的转变。(文/中共潼关县委改革办副主任 王军)
责任编辑:李婷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