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

陕西潼关:华夏金城打破“矿竭城衰”魔咒

发布时间:2020-12-01 08:42:1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潼关是全国第三大产金县,被誉为“华夏金城”,也是高度依赖黄金工业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城市。20世纪70年代以来,累计交售成品金450万两,累计上缴税费近25亿元。经过数十年的高强度开发,进入本世纪以来,黄金资源日趋枯竭,产业效益加速下滑,财政收入明显萎缩。受之影响,民生投入缺口巨大,公共服务能力低下,生态环境欠账严重,地质隐患亟待整治。为此,2011年,该县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界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如何打破“矿竭城衰”魔咒,走出黄金产业的路径依赖,潼关县开始了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搭建改革主体框架,走好转型发展之路

一是组建强有力的转型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转型工作的组织和实施。在县发改局设立转型办公室,抽调人员组成日常工作组,明确主管局长常驻主抓,为全县转型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二是成立咨询委员会,开展转型发展研究。为了提高转型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等陕西省知名科研院所专家编制《陕西省潼关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聘请专家学者成立“潼关县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咨询委员会”,负责转型规划的咨询和论证。

三是动员整合各方力量,初步理清转型发展思路。县上咨询委员会编制的《潼关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出台后,经过多次发动各级党政干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负责人等,多次召开研讨会、论证会、座谈会,广泛征求省市领导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制定出“提升延伸黄金产业链条,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培育催生商贸物流产业,巩固扩大果畜产业”的总体思路,为转型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四是用好各级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着手建立长效推进机制。潼关县积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体制性弊端和机制性矛盾,紧紧围绕转型发展的思路,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相继制定出台了《潼关县黄金产业五年发展规划》《潼关物流港发展总体规划》等10多项配套政策,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构建起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并将各级给潼关县的资源枯竭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投资9.8亿元,用于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转型探索和实践,实现了矿业有序发展、三产协同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目前,转型发展的接续替代产业已经迈出了坚实步伐,已初步形成多元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实施转型战略以来,潼关县三次产业结构从2012年的9.13:55.35:35.52,调整为2019年的12.2:30.9:56.9,与陕西省总体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延长黄金产业链,实现“黄金强县”战略从生产型转向营销型转变

制定出台《潼关县黄金产业五年发展规划》,着力推进黄金产业项目建设,大力推动黄金产业升级改造。围绕矿产开发秩序规范,连续出台了《潼关县矿业纠纷调解处理办法(试行)》《潼关县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实施方案》,先后整合黄金企业5家,减少矿业权24个,提高了黄金资源利用率。投资1.3亿余元改造提升潼关首饰城,擦亮“潼关金”品牌,将潼关金饰品街区从辐射周边市县,打造成为西北地区金饰品集散中心。目前,年销售额约10亿元,年利润约4000万元。2020年,力争黄金工业产值实现90亿元,非黄金工业产值和增加值迅速增加,在全县工业产值和增加值总量的占比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2012年,在打非治违方面创造了“潼关模式”,得到国务院督查组和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加速生态转型,逐步实现“愿意来、留得住”的转变

相继出台生态环境治理方案,让绿色成为转型发展的生动底色。潼关县确立了边治理、边发展的思路,先后出台《潼关县国家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实施方案》《潼关县全面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意见》等文件,矿区土地、水体污染等历史遗留问题正在逐步解决,矿区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节能减排进度全面达标,万元GDP能耗由2012年的0.6吨标煤降低到2018年的0.1吨标煤,年均下降34.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由2012年的3081吨降低到2018年的1317吨,年均下降15.2%。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提升至46%、46.2%。此外,大力实施“双美工程”,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促使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制定出台《潼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围绕黄、渭河沿岸旅游产业聚集带,深入挖掘发扬“黄河、黄金、黄土地,古城、古关、古战场”文化潜力,优先保护,科学发展,围绕“一城三园一街”和“十里画廊·慢游潼关”两大旅游体系,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游、休闲养生游、湿地风情游、关中民俗游,打造“人在路上行,身在画中游”的黄河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扎实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打造黄河文旅品牌“潼关样板”,讲好精彩“黄河故事”。截止目前,累计创建杨震博物馆、酱菜博物馆、岳渎景区四家3A级旅游景区,一家2A级景区,8家星级农家乐,串联起了潼关山、水、文大旅游格局。

立足风力资源优势,“绿色经济”崭露头角。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先后引进了中广核、华润风电等项目落地建设,依托独特的地理景观和风力发电景观相融合,带来旅游、新能源产业的双重效益。其中,华润潼关风电项目位于代字营镇“港口风电场”,项目总投资3.94亿元人民币,计划安装22台2300KW风力发电机组,合计装机50MW;预计每年可发电1.2亿度,年营业收入预计6000万元。中广核潼关风电项目位于潼关黄土坮塬上,总投资5.86亿元,设计安装38台单机容量2000KW的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量为76MW;预计每年可发电1.4亿度,等效可利用小时数约1850小时,实现经济效益8800万元。项目建成后,在发展风电的同时,带来了旅游、新能源产业的双重效益。

深耕“三农”市场,逐步实现农业弱县到农业强县的转变

软籽石榴成为农民奔小康的“软黄金”。依托区域、地理优势,努力培育新型支柱产业软籽石榴,目前,软籽石榴种植面积2.64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2万亩,总产量6000吨,年产值1.2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2019年,潼关软籽石榴参加满洲里、福州、北京、杨凌、农民丰收节等“潼关软籽石榴推介会”,仅通过现场网上商城销售就达到3000多盒;软籽石榴项目被列为“陕西省重点项目”“渭南市第六大果业品牌”、先后获得红宝石软籽石榴绿色认证、“中国优质石榴基地”称号,王新军本人也被中国园艺学会石榴分会授予“中国石榴产业突出贡献奖”。

一馍“夹”天下,让肉夹馍成为潼关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制定肉夹馍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形成了“一处食材供全国”的品质保证、成熟的冷链运输系统和品牌运作的管理经验。市场主导、政府引领。建成了潼关小吃创业孵化基地和实训基地,开设肉夹馍培训班,为企业搭起学习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充分释放政策红利。“肉夹馍+”实现多元化经营。在主打肉夹馍的基础上将其他小吃纳入经营范畴,在陕西,肉夹馍可以衍生出“三秦套餐”;在外省,肉夹馍可以搭配当地小吃;到了国外,肉夹馍还可以配上西餐。通过合作开店、冷链配送等搭建平台,吸纳资金、项目,与全球合作方实现共赢,通过“肉夹馍+”实现了一馍“夹”天下。

实施民生“工程”,让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因转型而降低

民生支出逐年递增,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潼关县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首先要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好困难群众生活”的要求,始终把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有序推进民生工程提高群众生活的基本保障。2012-2019年,该县民生支出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8.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1.5亿元,年均增长5.1%。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潼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388元,2019年达到12552元,年均增长率10.1%,实现两位数的快速增长;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089元,2019年达到32423元,年均增速为6.3%;社会保障水平有效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县新农合共参合群众113460人,参合率99.1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73415人,实现应保人群全覆盖。

“六个免费”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从2014年开始,潼关县逐年实现了城区免费公交、农村免费校车、农村免费电视、学校免费供暖。这“五个免费”,让潼关每年减少了2000多万元的财政收入。从2020年6月1日起,免收群众办理临时身份证、更换、补领户口簿等费用,并提供免费复印服务。同时,还推出了“刷脸办”“上门办”等服务,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同时,制定《潼关县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行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与以奖代补资金挂钩机制、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服务制度,以镇(办)为单位,将失独家庭老年人依据个人意愿安置在辖区内养老机构,对低保家庭中7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按月进行低保补助,推动农村特困不能自理的老年人集中供养率达到60%。(文/潼关县委改革办副主任 王军)

责任编辑:李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