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渭南中心城市“一城三区五大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创新为驱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辖区经济社会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文︱渭南经开区改革办
近年来,渭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渭南经开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目标任务,立足区情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精准发力,科学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改革,构建了服务最优、成本最低、群众满意的政务服务环境,辖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渭南经开区全景图
以“三个经济”为统领,渭南经开区食品医药产业、商贸物流产业、汽车制造产业、酵素及大健康产业结出了丰硕成果。结合渭南农业资源禀赋,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围绕青岛啤酒、中垦乳业、岳达生物、五得利面粉、中联德隆等项目,规划打造占地约5平方公里的省级食品产业园,打造百亿级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围绕华能热电联产、关中大红市场、光大农资城、保税仓等项目,规划打造占地约5平方公里的商贸物流园,形成百亿级现代物流、功能性物流、多层次配送为中心的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围绕南京金龙纯电动商用车、申华汽车博展园、凯世达汽车文化产业园等项目,规划打造占地约4平方公里的汽车产业园,集聚奔驰、大众等30余家知名汽车4s店,形成千亿级现代汽车供应链聚集中心及电动重卡制造基地;围绕丽江慈航、乐丽鑫酵素及大健康产业,规划打造占地约10平方公里的中国酵素城,成立了酵素产业院士工作站,为酵素产业产学研展销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目前入驻酵素生产及相关配套企业68家,拥有产品400多种,去年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
不仅如此,渭南经开区先后赴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国内60余城市,外出招商600余次,有效对接各类项目260余个,先后组织参加各届西洽会(丝博会)、粤港澳经济合作周等大型招商推介活动百余场次,对接和邀请客商来区考察2000余批次,广东日丰等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相继落户并有序建成……2019年,该区生产总值实现增速7.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增速1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3%,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8.2%;规上服务业同比增长27.3%。该区先后被授予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省级食品产业示范园区、省级植物提取物出口基地、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示范基地、全国酵素研究中心(渭南),连续四年获渭南市委、市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
高位统筹,凝聚改革强大合力
渭南经开区将强化组织领导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保障,先后多次召开党工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和省、市有关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改革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举措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应。
中国酵素城
渭南经开区制定年度计划,出台《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将改革的重点工作、常规工作、创新工作细化分解,建立台账,对各领域的具体改革事项均明确了责任领导、责任单位、配合单位和完成时限,形成了聚焦、聚神、聚力抓改革、促发展的强大合力;深入开展“入企大走访、实地大调研、服务大提升”活动,由区级领导带队、各部门负责人参加,走访了41家规上企业和14个省市重点项目,汇总梳理存在问题57个,建立问题台账和整改清单;加强督查督办,实行“月督查、季通报、半年总结、年终考核”工作制度,制定深改工作督查计划,建立督查台账,在全区形成重视改革、勇抓改革、促进改革的工作局面。
精准施策,增强改革发展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要坚持统筹协调,才能行稳致远。渭南经开区不断创新举措,精准发力,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改革,改革整体效应不断显现,今年上半年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52.79亿元,同比增长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201万元;限上商品零售额累计完成3.12亿元,同比增长27.7%,经济总体呈现出活力再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申花汽车博览园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渭南经开区全面推行区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制定并印发实施方案,编制《村级小微权力运行流程图》,梳理公布村级小微权力清单66项;出台《“一窗受理”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和“受审分离”服务模式,实现审批与监管无缝对接,确保审批高效运行;全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实现全区政务服务事项100%接入平台。目前,网办事项达到364项,网办率78.28%,政务服务大厅共入驻单位22个,设置服务窗口30个,窗口工作及管理人员87名,可办理725项审批服务事项,一站式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政务大厅
在经济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渭南经开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并印发方案,加快“僵尸企业”分类处置,对5家企业实施“腾笼换鸟”工作,盘活土地500余亩。同时,以打造“西部最佳营商环境开发区”为目标,创新“三办三员”服务机制,先后为17个市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配置五星级服务员,负责为项目审批项目建设提供全过程、一条龙、保姆式服务。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目前国酵集团与西农大建立了专家工作站,火王科技与西安交通大学深入研究生物质材料及锅炉脱硫脱硝技术,紫兆装备、天地人和、秦云农检等多家科技型企业与高校合作。构建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借助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的转化孵化、招商引资、研发服务、示范和展示五大功能,助推经开区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目前已成功引进由清华大学博士团队组建的西安岳达公司等知名企业落户经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所有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实施网上备案,由建设单位自主根据项目类型在互联网上完成备案,实现“零上门”,组织出动300余人次,检查企业400余场次,中省环保督办的各类环境问题整改率实现100%目标。
中垦乳业
在农村改革创新方面,渭南经开区按照“六个一批”帮扶措施,通过全面支持村集体发展特色产业,策划完成农产品产地加工、合作社示范提升及肉牛产业发展项目,2019年累计实现脱贫244户613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创建区级清洁乡村28个、生态乡村8个、美丽宜居示范村4个。同时,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系统,共核实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4872万元,非经营性资产1.72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18.89万亩,农用地面积15.82万亩。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渭南经开区制定《网宣队伍建设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宣传通讯员队伍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加快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和区级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民生体制改革方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软硬件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实施“互联网+医疗”,促进就业创业及社会保障工作,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发放生活和交通补贴,推进村级公益性公墓和红白理事会两个全覆盖,构建农村公益性公墓与美丽乡村、移风易俗、乱埋乱葬、建立新型殡葬制度体系相结合殡葬服务体系。
试点先行,打造改革“经开样板”
“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改革试点工作承载着为全面深化改革探索路径、树立标杆、积累经验、激发活力的重要功能。
能热电项目
渭南经开区秉承着试点先行的原则,着力创新举措,打造改革试点亮点,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为契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有力有序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工作。始终围绕为企业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下功夫,实现了四个率先,率先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各入驻单位刻制行政审批服务专用章,授权窗口管理使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率先实行免费快递服务,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最后一公里”,累计免费发送快递100余件;率先免费为新开办企业刻制印章,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并承诺在2小时内拿到印章,目前已为240户企业免费刻制印章,累计为企业减少开支10万余元;率先设立母婴室、调解室,为办事群众提供人性化贴心式的温馨环境。
创新“三办”(马上办、集成办、创新办)“三员”[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专员、政务服务帮办(代办)员和重点项目五星服务员]服务机制。目前,渭南经开区已建立58名政务服务帮办代办员、21名营商环境专员、16名五星级重点项目服务员的“三员”队伍,扎实开展服务工作,为中小企业融资5.5亿多元。区行政服务中心进驻单位21家,设立服务窗口33个,日均办件量90余件,“最多跑一次”办理事项达到401项,基本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营商环境持续忧化。“三办三员”服务被陕西省委政研室在全省推广。
签约项目
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渭南经开区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创新推行“提案议事”工作机制,破解企业发展问题,解决基层治理难题,为服务园区高质量发展找到了一把“金钥匙”。
在企业,以党建联合体为载体,通过“三步走”,实现企业与职能部门无缝对接,共识共动。深入调研走访,形成工作提案,区党工委班子成员带队包联企业,32个区级部门“一把手”实现包联规上企业全覆盖,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省市重点项目一线,当好宣传员、联络员、代办员,多渠道收集并梳理企业需求,列入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清单;坚持立行立改,建立商贸物流、酵素产业以及政银企3个党建联合体,不定期召开非公党建联合体提案议事会,开展座谈交流,结合提案现场答复并明确解决时限;注重整改成效,不定期进行督导,建立考核测评长效机制,用问题解决率和企业满意度检验主题教育成效,助推企业发展。在农村,以“5号提案议事日”为抓手,通过广泛收集确定提案、充分讨论商议提案、支部主持审议提案、党员群众表决提案、多方联动执行提案、全程监督落实提案的“六步工作法”,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夜市经济
自“提案议事”机制运行以来,渭南经开区先后解决企业融资8.67亿元,解决大车通行、垃圾处理、产品宣传等问题100余件;解决群众用电、灌溉、集体经济发展、垃圾处理等涉村事务128件,企业、群众对政府更加信任,营商环境更加优化,资源利用更加有效,党建引领作用更加凸显,服务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进入新时代,立足新起点,渭南经开区将抓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等重点改革任务,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各项改革任务不折不扣落实,使各项改革更好的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渭南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