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师霞 报道)11月12日10时,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 奋力谱写榆林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榆林是14个国家能源供应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四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陕西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2015年,榆林市经济总量2621亿元,到2019年底,经济总量4136亿元,年均经济增速7.7%。经济总量从2015年全国排名第61位,上升到2019年第54位,处于西部城市第6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3904元和13226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1.2倍和1.4倍,预计今年年底,榆林可以圆满完成“十三五”各项目标任务。
榆林市副市长张胜利介绍说,“十四五”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和机遇期,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总体布局,在“十四五”期间,榆林高质量发展概括为“一三二二一”:即坚持“一个统领”,提升“两个水平”,实现“两个更好”,一个定位,这就是未来“十四五”期间榆林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布局。按照总体布局,确定今后一段时间全力以赴抓的10项重点工作。
一、坚持绿色发展。一是构建大生态格局。榆林处在毛乌素沙漠南源,去年底林草覆盖率达到34.8%,把陕西绿色板块自南向北推进了400公里。2019年,榆林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二是发展绿色矿山、绿色油气井、绿色工厂,榆林是工业化城市,也是资源型城市,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减少碳排放、减少污染,保持战略定力,防止过度开发。三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做好四废工作,危废、固废、医废和废水循环再利用,把资源“吃干榨净”。四是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通过市场化和法制化手段,坚决淘汰过剩落后产能,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生产要素。
二、坚持安全发展。一方面主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十四五”期间将按照稳中有进的基调,煤炭产量稳定在5亿吨左右,石油产量基本稳定在1100万吨左右,天然气产量稳定在200亿方左右,给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支撑和保障。另一方面,生产安全。榆林有260家煤矿,煤矿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还有54家化工企业、97家火电企业,榆林市委、市政府坚持生命至上发展理念,不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最后是保障经济安全,榆林是陕西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不断调结构、促转型,确保经济能够高质量发展,使榆林经集不出现大起大落,提高榆林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这是省委、省政府给榆林市确定的三大目标之一。一是实现从“三个转化”到“三个转变”,即“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三个转变分别是“原料向材料转变、大宗化学品向终端应用品转变、煤化工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转变”。二是坚持园区承载,实现项目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集中。三是坚持项目带动。推进国家能源集团等一批全产业链项目,带动榆林世界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四是推进能化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数字经济,通过新兴产业,再加上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建设榆林现代产业体系。
四、打造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城市。一是建优中心城区。目标是构建空间优化、环境优美、功能优良的城市,“十四五”末,力争榆林主城区人口达到100万左右,成为一个中等城市。二是建强县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县城为主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三是打造“三个中心”。把榆林建成东进西行、北上南下的交通运输中心;深度挖掘红色文化、黄土文化、历史文化等资源,打造区域文化中心;依托榆林经济活跃优势,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把榆林打造成区域性金融中心。
五、深入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通过乡村振兴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未来“十四五”,榆林以规模化和科技创新,打造苹果、羊子、小杂粮、马铃薯、蔬菜5个百亿级现代化农业体系。三是建设美丽乡村,使农村成为留得住青山,记得住乡愁,令人向往的地方。
六、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中科院的科技引领作用,规划10平方公里作为中科院中试基地,积极打造成一区三基地。一区是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三个基地分别是把榆林打造成多能融合大型集成示范基地,榆林中试研发基地,科教融合基地。其次,发挥榆林学院基础作用,榆林是全国最大的兰炭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金属镁生产基地,依托榆林学院在兰炭、金属镁这些具有浓厚的榆林特色的传统产业上实现科技进步,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第三方面,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要把企业推向前台,加大企业在科技研发中的支持力度,让企业在科技创新这个主阵地中发挥它的主体作用。
七、推进人才强市战略。一是引进一批高端人才,榆林市委、市政府将用事业、待遇、感情、环境吸引一批高端人才来榆林干事创业、建功立业。二是培养一批本土人才,发挥各类学院、企业的主体作用,为榆林培养一大批本土人才,在生产链各个环节有土专家、田秀才。三是共享一批顶尖人才,在榆林要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通过这些工作站,采用人才柔性政策,但求所用,不求所有。
八、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一是深入推进关键领域改革,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最优化。二是加大开放力度,榆林处在陕西北部,未来“十四五”,榆林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呼包鄂榆城市群,依托交通运输中心,榆林在未来要成为链接中亚和西亚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
九、精心打造科创新城。、实施技术“攻尖”,牢牢掌握主动权,科技创新是“十四五”甚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全力以赴的重中之重,要实现关键环节的突破。榆林规划了76平方公里的科创新城,未来的榆林要紧紧抓住科创新城这个新引擎,打造创新的示范区和引领区,目前规划已经基本编制完成。
十、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榆林市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城市,2000年建市。社会事业、民生保障方面还有很多的短板,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榆林依然非常突出。一是提升教育水平。去年,榆林市和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联盟,通过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示范带动作用整体提升榆林教育水平。二是提升卫生医疗水平。未来“十四五”,要和北京、西安知名医疗机构建立联盟,让专家能够到榆林来指导提高榆林医疗水平,开展远程会诊。三是提升文旅水平。榆林有红色文化、边塞文化、黄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沿着黄河、长城,以及当年毛主席转战陕北三条线布局生态旅游,把榆林打造成西部文化旅游目的地。四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弘扬抗疫精神,弘扬探索的社会经验和好的做法,不断推进榆林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责任编辑:王如意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