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华阴:坚定全面深化改革步伐 夯实健康科学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20-11-03 17:21:2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华阴市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强化民生保障,打造了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品质新城,辖区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文︱华阴市委改革办

城市功能配套不断完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华阴市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内生动力、改善民生福祉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战略举措,立足市情、抓主抓重,全力推进改革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荣获渭南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先进县市。

华阴市委书记朱忠效(右三)调研城市规划建设工作。

绿色打底,城市建设提档升级

夜晚的华阴,灯光璀璨,炫彩多姿,风景美如画。长涧河水缓缓流淌,两岸的灯光映在水中,两座拱桥横亘两岸,远眺宛如天河一般,游人穿梭其间,仿佛走进了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流行乐、秦腔、广场舞曲此起彼伏,好似一首欢快的交响乐,人们徜徉其中,肆意享受着生活的惬意……这是近年来华阴城市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山水华阴,文化之城。

华阴地处关中平原东部,黄河、渭河、洛河在这里交汇,境内更有雄伟巍峨的西岳华山。2016年,华阴市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建设“国际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名市”的发展目标,全市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狠抓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先后建成了城市文化公园、杜峪河公园、北站广场、华山生态广场,新建了华山诺富特大酒店、华鑫国际酒店等星级酒店,实施了“一河两岸”景观、免费公厕、市汽车客运站等工程,开通并改造城市道路十余条,总里程约达40公里,“四纵四横一环线”的路网格局基本成形,城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华阴市先后荣获“陕西省首批省级森林城市”“首批国民休闲旅游胜地”“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

探索创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一直以来,华阴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手段,进一步在集体资产产权管理、集体土地管理、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暨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一河两岸”景观。

在孟塬镇迪红村改厕施工现场,镇党委书记李必正现场监督施工进度。他说:“‘厕所革命’是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民生工作,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工作,涉及每家每户,我们一定要把事关群众利益的事办实办好。”

在华山镇仙峪口村,该村对原有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升级,对所有管网、道路、建筑立面进行翻新改造,建成了村级污水处理站,对通村旅游路进行绿化美化,栽种国槐、樱花等苗木8000余株,与此同时,成立卫生组织机构和保洁队伍,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垃圾“户集中、组收集、村拉运、镇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在该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勤劳的仙峪口人依托家门口的仙峪景区,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农家乐+乡村旅游”的致富路,喊出了“游仙峪美景,品农家饭菜,观华阴老腔”的响亮口号,2018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0万元。现在的仙峪口村,巷道整洁,各家门头、围墙整齐划一,古朴典雅,环境宜人,已成为乡村游的样板。

华阴市地标建筑—宝莲灯雕塑

近年来,华阴市累计投资3700万元,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8座,配备垃圾转运车辆14辆、钩臂箱600余个、分类垃圾桶3万余个,率先在渭南市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建立健全了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基本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运行模式,达到省市考核验收的“五有”(有完备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标准。现有24个村建成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56个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完成农村改厕13660户。

华山北站。

如今,在华阴的乡村,放眼望去,看到的是一排排整洁美观的房子、一条条干净卫生的巷道……截至目前,华阴市已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22个、生态乡村29个、清洁乡村78个,其中华山镇仙峪口村、孟塬镇晓鹏村、罗敷镇桥营村被命名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以人为本,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革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更是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具体实践。华阴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创新服务举措,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东环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农村学校基本上是‘一穷二白’的赤贫面貌。刚做教师的时候,校舍十分简陋,很多墙体都有裂缝,外面刮大风,里面刮小风,下雨天时屋顶漏雨,操场也无法活动,但现在不一样了,崭新的教学楼,塑胶的跑道,还新建了篮球场地。这要放在40年前想都不敢想。”对于华阴市教育事业的巨大变化,退休教师李老师深有体会。

华阴红提葡萄喜获丰收。

近年来,为切实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区学位不足等问题,华阴市不断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大力实施学位增容,撤销教办11个,成立中心校6个,有效缓解了教学一线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改扩建校舍18848平方米,新建初中、小学、幼儿园各一所;正在建设项目5个,预投资1.6亿元,新建学校2所,改扩建学校3所;规划项目5个,预投资2.73亿元,新建学校4所,有效解决城区学位不足、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差等问题。

“这个读书吧建的真好,休闲的桌椅,多样的图书,让我们在旅途之余能够放松身心、看书学习,确实很不错。”来自湖南省邵阳市的陶女士和孩子在游览完华山美景之后,对高铁华山北站的书吧如此评价。华阴市致力于书香华阴的打造,继市内建设了两家24H智慧图书馆之后,又瞄准了高铁华山北站这个人气绝佳的好地方,建成“学习强国、书香旅途”书吧,让旅客的出行也能伴随着浓浓的书香。

华阴街景。

不仅如此,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华阴市坚持守正创新,弘扬地域文化,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设施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综合体。目前,建成城市书房2座,农家书屋186个,“五馆一中心”项目完成工程量的80%,陕乙足球联赛华阴赛区比赛在崭新的体育场圆满举行……华阴市正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华阴市持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家庭签约服务,组建188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签约家庭25337户;持续实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综合改革,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机构“一站式”结算窗口全面落实,覆盖率100%;建立推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门诊楼,建成中医院门诊楼,实施妇幼保健院住院楼工程,深化“三医联动”和“医共体”“医联体”建设,打造健康华阴。

岳庙办莲藕基地(土地流转带动农民致富)。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华阴市将继续抓好重点改革,攻克改革难点,强化探索试点,打造改革亮点,坚定不移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为决胜全面小康、奋力追赶超越、谱写新时代华阴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