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美丽渭河:生态建设奏响华彩乐章

发布时间:2020-10-28 15:45:13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渭南市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发展,打出综合整治渭河生态的组合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水忧、水患问题,加快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民生水利保障体系,铸就生态文明标杆。

文︱屈路影

渭南地处渭河下游,属于黄、渭、洛三河汇流的三门峡库区,过去,由于长期缺乏统一规划,开发混乱,利用程度低,加之泥沙淤积、水体污染,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制约了沿岸产业带的聚集和发展,也使渭南市成为防汛的重点地区。善治秦者先治水,善治水者先治渭。2011年,历史上投资最大、规模空前的渭河综合整治工作拉开了帷幕,渭南市率先投入到渭河治理之中,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水忧、水患问题,加快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民生水利保障体系。经过近十年来大规模大力度的治理,渭河终于成为人民群众的安乐家园,“千亩荷塘”“万顷芦荡”“渔舟唱晚”“河滨湿地”“生态公园”“运动公园”等成为美丽动人的华彩乐章。新时代的渭河碧波荡漾,安澜普庆,推动民生水利大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新腾飞。

百里画廊,重塑渭河全新形象

渭河,承载过周秦汉唐的繁荣,却也曾经在汹涌的洪流中,为两岸人民带去家园尽毁的梦魇。三门峡库区建成运行后,渭河下游河道淤积严重,南山支流倒灌,洪灾频发,92·8、03·8特大洪涝灾害的阴影长久的盘踞在人们心头,每年省、市、县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之中。渭河防洪保安问题长期困扰着渭南经济的发展,成为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的一大难题。

渭河安澜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心声,河清海晏,是两岸人民的美好祈愿。抗洪抢险,根治水患,更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使命。

渭河的严重问题,引起了中央和省上的高度关注,2010年12月、2011年1月陕西省政府常务会、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陕西省渭河全线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渭南市南山支流防洪工程规划方案》,决定实施渭河陕西段全线综合整治工程,渭南作为最大受益区,率先拉开治渭序幕。

渭河综合整治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渭南各级领导和550万人民多年的期盼,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渭河整治列为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渭河整治方案。

渭南市渭河综合治理工程西起渭南与临潼交界,东至潼关入黄口,涉及高新、经开、临渭、华州、华阴、大荔、潼关七县(市、区)。堤防总长度168公里,占全省渭河整治总长度的三分之一。项目于2011年2月在全省率先开工,按照“渭河健康、环境改善、安澜惠民、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全市通过防洪工程、生态景观林带、滩涂开发、水景观工程、经济产业林带等治理建设,要把渭河打造成渭河防洪安澜屏障、生态景观长廊、新兴生态产业发展带、安澜绿色的景观长廊。长达一百多公里的渭河两岸,100多处建设现场,数万建设者,战酷暑,斗严寒,昼夜奋战。2013年6月完成了堤防建设内容,2015年7月实现全线贯通。共加高加宽渭河堤防168公里、南山支流堤防53公里,铺筑堤顶道路168公里,绿化堤顶158公里,建成支流入渭口交通桥9座、防倒灌工程3处,“二华”蓄滞洪区蓄水运行,完成滩区清障191平方公里,退耕还河还湿地2万亩,建成生态公园4处。2016年渭南市政府又下发了《关于设立渭南市渭河生态区的通告》,并专门成立了渭南市渭河生态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对渭河生态进行恢复建设。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渭河生态得到了彻底改善,大鸨、黑鹳、灰鹤、天鹅、白琵鹭、黑鸢等中国珍稀濒危鸟类和水禽多次在渭河湿地被发现,渭河成了濒危鸟类和水禽的重要越冬栖息地。历史上“一泓清波,鸟欢鱼跃,百舸争流”的怡人景象再次出现在各方报道的荧屏上。现在一座滨水观光的现代都市,一幅人文历史远古画卷,一条民俗风情和生态休闲的景观长廊,重新亮相于天地之间。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平息”。大美渭河再现碧溪荡漾、风景迤逦的秀水风光!今天,渭河这条灵性的河流,重新获得新的生命和灵魂,一个秀美靓丽的新渭河出现在人们面前,展现出“渭河健康、环境改善、安澜惠民、持续发展”的新图景。

生态渭河,打造渭南环境标杆

2016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立渭河生态区,涵养水源、保护水质、恢复生态,对渭河进行系统保护。渭南市政府率先成立了渭南市渭河生态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开展生态修复、治污减排和防洪安澜兼顾,将生态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休闲产业建设等相结合,打造最长的沿河生态带、经济带,城市发展的黄金地带。

渭南市渭河生态公园是一处集河滩整治、湿地保护、文化宣传、休闲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郊野湿地公园,地处城区段渭河近堤滩内,总面积约4200亩。沿河两岸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中心城市品位有了较大提升,对渭南中心城市跨河发展和沿河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渭河综合治理堤防工程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渭河渭南城市段防洪问题,渭南城区段渭河堤防设防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堤顶道路及支流入渭口桥梁的建成,使沿渭区县连成一片,极大地提高了区域交通能力,改善了周边居住环境,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绿化项目的实施,建成了堤路林结合、乔灌草搭配、花竹藤点缀、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水面映衬、鸟语花香的优美胜景。至此,一个集生态、景观、休闲和旅游为一体的新渭河基本形成。

花团锦簇,万紫千红。以“两带、三园、四区、多点”为目标,以堤顶滨河绿道为主线,渭河全民健身长廊有机的串联沿渭各活动场地,完善渭河沿岸运动健身功能,建设了沿岸城乡“十分钟体育健身圈”,中心城市品位得以提升。全市完成健身步道184公里,铺设彩色自行车道25公里,安装各类健身器材659套,修建休闲广场15处,儿童乐园10处,修建标准篮球场7个,标准足球场1个,修建羽毛球场16个,乒乓球场24个,篮球场7个,棋牌桌6个,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新的休闲健身场所,年参加健身锻炼将达到百万人次,成为关中东部最长最大的“依托渭河、贯穿城乡、覆盖两岸、设施齐全、内容丰富、生态安全”的集运动健身、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全民健身长廊,并作为卤阳湖、华山、潼关古城、黄河湿地等景点的连接纽带,带动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此成功举办了“渭河动起来”长跑竞赛、迎新年越野赛、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丝绸之路·华山杯中国足协渭南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等赛事活动,深受市民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大美渭河,碧溪荡漾,风景迤逦,一副人文历史的画卷,一首生态唯美的写意诗,一条文明和谐的金丝带,一个风情休闲的景观长廊,开启了渭南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渭河人文新画卷,渭南市水务人加强渭河流域生态区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安全运行管护水平,永保渭河防洪安澜,人水和谐。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