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超越,晒比拼超。渭南水务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理念,强化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构建抗旱减灾、城乡供水、防洪保安、水土流失治理、水资源保护、河湖健康与生态治理等六大民生水利保障体系。
文︱屈路影
依法治水
全面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全市13个县(市、区)、126个镇办先后出台县、镇两级河湖长制实施方案,落实办事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实现了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全覆盖。2538名河湖长、262名河湖警长以河湖“清四乱”为抓手,积极实施“一河一策”及河湖岸线划界工作,实现河湖管理“名”“实”相副。全面推行水利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相继开展了“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和黄河“清河行动”,对涉水涉河“四乱”行为全面排查,对水利工程招投标、煽动闹事、阻挠生态治理等涉黑涉恶行为严厉打击,全市河道非法采砂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河湖生态治理高压态势初步形成。
渭河治理
建章立制
全市实行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出台《渭南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三条红线”,坚持开展节水企业、节水机关、节水校园等节水示范单元创建工作,积极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健全取水计量、水质监测和供用耗排监控体系。截止2019年年度,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6.9亿立方米以内,重要河湖水库水功能区水质实现了100%达标,企业自备水源井智能用水计量设施安装率达到98%以上。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出台市属五大灌区新水价标准,全面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了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和农田水利体制机制创新、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农业水价新机制,降低了群众负担,促进了农田灌溉工程良性运行,特别是“双标尺,同计量”的用水计量管理模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纳入征税范围,水资源费由2015年的3500万元增加到2019年的5463万元。
涧峪水库。
生态治理
将渭河综合整治和南山支流治理列为全市“头号”民生工程,加宽加高渭河堤防169公里,重建加固南山支流堤防53公里,建设并绿化堤顶道路169公里,建成支流入渭口交通桥9座,防倒灌工程3处,二华应急蓄滞洪区投入运行,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渭河堤防全线贯通目标,荣获全省“渭河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称号。治理后的渭河堤防工程城区段达到百年一遇标准,农防段达到50年一遇标准,基本实现了“常遇洪水不成灾、设防洪水不决堤、超标准洪水有对策”的治理目标,成功抵御了2011年和2018年渭河洪水,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积极推进黄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治理,“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投资7.19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71.8平方公里,先后建成渭南市槐园,临渭区鸿鹤谷,澄城县吴坡、西河等8个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其中渭南市槐园、临渭区鸿鹤谷、澄城县吴坡三个示范园被确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园,为全市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树立了成功典范。
脱贫攻坚
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重要工作,2018年以来,全市共落实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资金7亿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334处,改善提升了224万农村群众饮水条件,其中贫困户6.1万户21.2万人,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98%。组织各县(市、区)水利部门对全市5个国定贫困县、774个贫困村、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逐村组、逐农户进行全面核查,精准认定,全市34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全部达到贫困户脱贫标准。蒲城、澄城、合阳、富平、白水5个国定贫困县饮水安全全部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各县(市、区)围绕农村饮水工程“有人管、有法管、有钱管”三项制度和水费收缴、供水应急预案等方面,建立了“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管护长效机制,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人水和谐谱新曲,号角声声催征人。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渭南水利人将继续发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行业精神,努力践行新时代治水思路,奋力谱写治水兴水新篇章,为推进渭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保障。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