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西侠
近年来,渭南市科技工作以创新型渭南建设为统领,大力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加速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为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9年1月9日,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正式启动运营,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赵怀斌致辞。
“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区域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稳步推进创新型渭南建设,韩城、大荔获批省级创新型县(市、区),新建富平、蒲城、韩城和白水四个省级高新区。市级及部分县市科技资源统筹机构设立,全省首家地市异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西高新运营。
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出台改进加强市级财政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新五类科技计划和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方式,开通网上科技业务综合管理系统。总规模1亿元的渭南市科技创新发展基金成立运营。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稳步发展。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西农大在渭试验示范站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个。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建立西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渭南分中心等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家、市级6家。
创新主体培育步伐加快。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每年保持在10亿元以上,企业投入占比达到95%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三五”末的28家发展到2019年的8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19年达到106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推进。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2家、星创天地23家、农业科技园区23家。举办了渭南市首届创新创业大赛,承办了3次省级创新创业大赛。
引才引智工作成效显著。引进外国专家100余人次,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万余人次。建立省级引智示范基地6个,3名外国专家获得“三秦友谊奖”,115名科技人才评为市级“百名科技人才”,15人被评为省级科技新星。
“十四五”步履坚定再攀高峰
以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为突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有机结合,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协同开展产业链缺失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探索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方式,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
实施“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计划。推进西安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转化,发展壮大高新区综合实力。
实施“县域园区+农业现代化”工程计划。以县域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布局建设现代农业示范推广站(基地),推进农业发展向高质量迈进。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