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深化“三农”改革 让希望的田野充满新希望

发布时间:2020-10-16 17:19:3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近年来,渭南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抓手,精心部署、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助推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李西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近年来,渭南市农业农村工作对标全面小康硬任务、聚焦乡村振兴总目标,以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将对大地的满腔赤诚融入到躬身耕耘的改革实践中。2019年12月,渭南市农业农村局荣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20年3月,荣获渭南市2019年度“全面深化改革先进单位”称号。

希望的田野。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亮点纷呈

合阳县金峪镇沟北村通过“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17年当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目前全村人均纯收入增长至1.2万元,该村发展集体经济的经验入选国家级典型经验。

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实力不强,曾是农村发展面临的普遍难题。2017年,渭南市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经过“百村试点、千村推进”,该县改革2018年在全市全面铺开。

2018年年底,全市12个县(市、区)1962个村全面完成清产核资任务,共清理出资源性资产1243万亩,经营性资产42亿元,非经营性资产132.9亿元,提前一年完成中央安排的全部基础工作。全市共量化股东数413.31万个,量化集体资产总额33.9亿元,实现了“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全市1962个村全部领取了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全市县、镇、村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已基本形成,有效推动了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目前,全市1418个村已确定发展产业,占总村数的72.3%;1391个村获得发展集体经济财政资金支持,占总村数的70.9%;848个村有经营收益,占总村数的43.2%;341个村实现收益分红,惠及贫困人口10万余人。

今年,渭南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基本收官,始终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在改革过程中,渭南市积极引导鼓励支持村集体总结成功经验,创新提出内生动力型、借智入股型、企业带动型等多种发展模式,产权制度改革成效初显。

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蹄疾步稳

改革永远在路上。2019年9月,渭南市将乡村振兴暨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确定为首批改革创新事项。渭南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履行这一改革重任的牵头职责,积极衔接参与部门,共商试验区建设推进举措。

渭南市农业农村局第一时间进行安排部署,充实成员单位,明确了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月报告、季督查、半年推进、全年考核”机制,为推进落实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市创新开展“十镇引领、百村示范、千村达标”活动推动试验区建设,并提出了“四个一”,即每年为包联镇村协调建设一项基础设施项目、发展优势产业办成一件实事、推进一项农村改革、探索一项创新性实践。

为了确保试验区建设进度和效果,全市采取市直职能部门包联10镇40村,各县(市、区)县级领导包抓、县级部门包联60村的方式,建立了“领导包抓、部门包联、市县联动”的工作包联机制。此外,渭南市农业农村局还成立了试验区建设帮扶工作组,全力抓好包联帮扶工作。目前,渭南全市已涌现出了富平县刘集镇奶山羊等一批特色小镇,临渭区桥南镇天留山生态宜居类等大批示范样板村。

涉农综合改革多点开花

渭南市供销系统抢抓机遇,以为农务农姓农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呈现出市县联动、多点开花、领域拓展、服务延伸的喜人态势。累计投资1.2亿元,改造基层社43家,改造面积8.5万平方米,建成镇级超市(商场)43个。基层社129个,乡镇覆盖率126.47%,创建各层级标杆社45家;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1836家,从业人员1700余人,营业面积7.5万平方米;探索成立村级基层社14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4家,专业社253家,带动5.9万户农户参与规模经营,初步形成了形式多元、覆盖广泛的基层组织服务体系。2019年,渭南市供销系统商品购进114.5亿元、商品销售115.5亿元、汇总盈利4787.9,三项指标较2015年分别增长69.47%、66.35%、44.94%,全市供销系统逐步建立了以村级综合服务社为主体的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以农超对接为代表的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和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的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服务体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振兴做出了新的贡献。

大力推进全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市属五大灌区全面开展了成本监审、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完善计量设施等工作,稳步推行了超定额累进加价和分类水价机制,积极建立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制度,“双标尺,同计量”的用水计量管理模式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实施农业水价改革工作以来,五大灌区亩均节水7—15立方米,亩均水费下降2—6元,预测年可节水2500多万立方米,减轻农民负担900余万元。

推动乡村振兴多项改革统筹推进

改革需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今年以来,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协同兄弟单位创新工作措施,聚焦年度农村改革任务,确保全市农业农村改革系统、整体、协同推进。

在脱贫攻坚方面,积极开展调研,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严格落实“四不摘”,建立防返贫监测预警机制,确保高质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截至目前,全市剩余贫困人口的“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已全面达标。全市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应建立 30个,已建立30个。

在保障农业生产具体措施方面,“供销社+村党支部+农户”农资配送服务模式稳步推进,农产品供应链工程不断完善。全市累计完成农资配送3186余吨,组织农技培训30余次1200人受训。全市12个农商互联项目建设基本完成,乳制品、苹果、酥梨、冬枣、酵素以及特色农产品供应链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在农业保险方面,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稳步有序的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做到中省险种应保尽保,区域特色扩大覆盖,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抗击自然灾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2019年,全市小麦、玉米、花椒分别完成承保面积150.83万亩、517.49万亩、21.80万亩;奶牛、奶山羊、能繁母猪、育肥猪分别完成承保3.66万头、2.43万头、19.86万头、142.674万头。

在政策支持方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开展第三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合阳、澄城分别列入国家农村人居环境、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整县推进县。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建成项目108处,改善提升了27万农村群众饮水条件。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8%,贫困村饮水安全达标率达到100%。完成道路改造54条342公里,通村路已达到100%。完成农村改厕22394余座,完成548处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整治。初步完善市级科技特派员管理体系,全市501个贫困村实现了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渭南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将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