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社讯(王如意 报道)9月2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打赢脱贫攻坚 共圆全面小康梦”系列专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商洛市委书记郭永红,商洛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武文罡,商洛市扶贫局局长罗存成出席,介绍“牢记嘱托接续新奋斗 攻克堡垒创造新生活”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商洛位于秦岭南麓、鄂豫陕三省结合部,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市6县1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其中5个为深度贫困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70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75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34万户57.63万人。截至目前,7县区全部摘帽、7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6.1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33%降至1.03%。
发布会上,郭永红从七个方面分别对商洛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详细介绍。
扛牢责任尽锐出战,聚集决战决胜强大合力。
主要是建立“四大体系”。责任体系。按照中央部署,夯实市县镇村各级书记抓脱贫的政治责任,实行市委常委包抓县区、县区领导包抓镇办、镇办领导包抓村组制度。帮扶体系。主动对接中央、省级部门定点扶贫,实行市县镇三级部门单位包村帮扶、党员干部包户结对,做到不落一户、不少一人。社会扶贫体系。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借力国资、高校、卫生三大帮扶体系以及“万企帮万村”,实施帮扶项目2862个。政策体系。即“2+9”政策体系,“2”就是一个实施规划引领、一个实施意见抓总,“9”就是产业发展、易地搬迁等9个配套办法支撑,确保了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做大产业做实就业,拓宽群众稳定增收渠道。
坚持把产业就业作为治本之策,千方百计解决群众钱袋子问题。在产业扶贫上,推行“三带一创”产业扶贫模式,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借款10.14万户36.02亿元,培育扶贫龙头企业253家,形成菌果药畜特色扶贫产业体系,夯实了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商洛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试点市,香菇、核桃等农产品获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在就业扶贫上,大力开展“订单式”“委培式”培训,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6.39万人,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就业率。2019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其中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8882.61元。
聚力补齐基础短板,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坚持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重中之重。补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短板,先后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1240处、解决209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油返砂”整治1852公里、建成深度贫困村通组路1281公里,贫困村均建成标准化卫生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达到退出标准。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247个,搬迁贫困群众4.98万户19.45万人,改造农村危房2.47万户。整治农村环境卫生,组织开展“扫干净、摆整齐、保畅通、树形象”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
落实落细扶贫政策,兜牢群众基本生活网底。
精准兑现“普惠+特惠”民生政策,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党的温暖。在健康扶贫上,实行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贫困人口均实现参保,县级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现贫困人口住院报销“一站式”结算。在教育扶贫上,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县长、校长等“七长责任制”,及时兑现各类资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生义务教育阶段无人因贫辍学。在社保兜底上,积极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纳入低保范围,并通过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措施,兜牢贫困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加大扶志扶智力度,激活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大力实施“四扶五风六化”专项行动,组建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团、典型人物宣讲团等组织,定期评选表彰致富先进典型,开设贫困村“爱心超市”,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引导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扶贫脱贫互讲互评”活动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脱贫攻坚典型案例,脱贫题材花鼓戏《情怀》获全国展演优秀剧目奖。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激发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
以提高组织力为重点,动态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排查整顿,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均实现“一肩挑”。开展“党旗引领脱贫路”活动,推行“三建三带”模式,即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园区带动产业发展、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带动增收致富、把扶贫车间建在易地扶贫搬迁点上带动就地就业。开展“转作风、夯责任、抓落实、促发展”专项整治,健全部署、协调、督办、整改、问责和总结闭环责任链条,实行暗访检查、派驻督战、倒查问责“三项硬制度”,倒逼责任夯实、作风转变、效能提升。
注重脱贫成果巩固,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
坚持一手抓减贫任务完成,一手抓脱贫成果巩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开发性措施实施、保障性政策落实等防返贫“九大机制”,及时做好动态监测、精准帮扶等工作。扎实开展“三排查三清零”,滚动整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国家普查等反馈问题,常态开展县区交叉检查,广泛征集、核查、整改群众反映问题,以问题整改促工作质量提升。推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明确范畴、权属、标准、资金、责任,实行专业管护、市场管护、自主管护相结合,有效解决“重建轻管、权责分离”的问题,确保基础设施长期发挥作用。针对暴雨洪涝灾害,及时恢复水电路设施、修缮受损房屋,对因灾纳入的监测户47户164人、边缘户72户250人,落实帮扶责任和措施,深入推进“对标补短”,防止因灾致贫返贫。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