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面机响声隆隆、牛棚里牛声哞哞......一个个充满生机的曲调变奏出了贫困户李利华脱贫致富的“美妙和旋”。从2013年被陈仓区周原镇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李利华开压面店、当饲养员……想方设法增加收入。2016年,她摘掉了“贫帽”。谈起脱贫经验时,李利华说:“只要勤快,肯定能过上好日子。”
其实,10多年前,李利华的家境在周原镇营子头村不算太差。然而,丈夫王玉良2013年患严重腰椎间盘突出,导致骨头损伤,需要换两个骨节,部分丧失了劳动能力,不能干体力活、打零工也没人要。家里没了顶梁柱,还有2个年幼的孩子。让当时只有41岁的李利华不得不独自一人挑起家庭的重担。
2个孩子逐渐长大,随之而来的日常开销也一天比一天让人头疼。丈夫病需要长期服药、经常性住院,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
看到家中的难处,女儿王恬甜提起过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帮忙分担的想法,但都被李利华否决了。“娃娃成绩好,不能放弃,还是要继续念书。”在她看来,念书是孩子们最好的出路。
李利华的坚持得到了回报。2015年大女儿考上了大学,小儿子也在重点初中就读。高兴的同时,两个孩子的学费让李利华发愁。村干部主动帮忙想对策、找政策,协助王恬甜申请了国家助学金、贫困学生精准资助金,小儿子王国庆也享受上了膳食补助、困难学生资助。孩子上学问题解决了,极大地减轻了李利华的经济负担、思想负担,李利华心里一下子敞亮了。
这几年,镇村两级帮扶干部成了她家里的“常客”,听想法、鼓志气、定计划、解难题,李利华心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之火慢慢被点燃......
携手创业日子有奔头
李利华以前在别人的鲜面店里打工,会做压面。王玉良提议,我不好找工作,但我不想闲着,不如咱们开个店吧。可是,开店的本钱从哪里来,孩子上学、给丈夫看病、已经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背负一身债务的李利华,很难再借到钱,李利华一筹莫展......
临近年关,镇村干部来家里走访慰问,交流中,李利华说明创业的想法和困难。镇村干部立即帮忙想办法,决定帮助他们申请创业扶持。很快,李丽华就申请到了一次性创业补贴。
2017年,在大家的帮助下,李利华的压面店开张了。开店伊始,生意清淡,但她顶住压力咬牙坚持,并琢磨着改进压面技术,提高压面质量,坚持诚信服务。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压面店的生意终于有了好转。李利华负责和面、切面,王玉良则负责招呼顾客,“我家里自己种的小麦,没有添加剂,你吃了保管还会来。”这句话是王玉良每天说的最多的话,而店里的老顾客真的越来越多了。这几年,两口子起早贪黑,两头不见太阳地忙碌,没有娱乐活动,没有休息日。
天道酬勤,压面店生意日渐红火,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但李利华并没有就此满足。李利华说:“我有手有脚,现在社会这么好,别人能过上好日子,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也能过上好日子!”
2019年,两口子思虑良久,用这两年开店的积蓄购买了5头牛犊,开启了他们“养牛事业”,帮扶干部及时协调,帮助他们申请了产业项目补助款5000元。
每天起早贪黑,种草、割草、喂养、清理牛圈…...精心护理着栏里的牛儿,李利华丝毫不含糊。帮扶干部也第一时间联系镇上畜牧兽医站人员,手把手给她传授养牛知识。看着帮助他们的人这么多,李利华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为了把牛养得更好,李利华除了积极参加镇村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外,她还认真自学,通过电视、网络等平台,及时获取最新的养牛技术和先进经验。
回馈社会不忘报党恩
今年6月,周原镇营子头村以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百日攻坚”行动为契机,组织群众成立了一支由党员、教师、贫困户组成的15人的脱贫攻坚志愿服务队,李利华就是其中的一员,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百日攻坚”行动的号角吹响后,经过培训,她立即充实到脱贫攻坚的一线队伍中,全面参与扶贫工作,直接参与入户调查、信息录入、帮扶群众等各环节的扶贫工作,进一步壮大了扶贫队伍。
“我家的收入越来越多了,日子也越过越好。”她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充满感激地说,这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感谢镇领导和各级帮扶干部的关心帮助,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一定要把惠民政策宣传给乡亲们,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 李利华说道 。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也是一种幸福”李利华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陈仓区周原人民政府 杨嘉慧)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