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的战场上,产业扶贫是主攻方向,是重中之重,也是实现高质量脱贫和持续稳定脱贫的有效抓手。咸阳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治本之策,精准施策,靶向推进,积极探索实践立体式产业扶贫模式,综合式构筑“带贫增收”发展体系,全方位为贫困群众造血、强筋、壮骨、健体,解决产业扶贫“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根本问题,推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加快“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步伐,实现了产业扶贫质量和效果明显提升。
长武县丁家镇张代河村产业全景
一是把贫困群众“内植”在结构调整“面”上。咸阳市主要贫困区域在北部山区、旱腰带生态脆弱区和南部灌区以粮食为主的传统产业带上,这些区域,生态条件良好,是苹果、葡萄、蔬菜等作物和优生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潜力巨大,实施产业扶贫大有可为。在产业扶贫总体谋划布局推动上,咸阳坚持把贫困人口和所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根植于区域资源优势,处理好贫困农户的能力提升与区域资源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实施连片开发,统筹贫困个体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面囊点,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到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大战略中。
淳化县铁王镇农户在蔬菜大棚内采摘西红柿
近几年来,按照高起点、大手笔、全方位的要求,编制特色优势产业连片开发规划,紧抓省上农业特色产业“3+X”工程实施机遇,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特、一县一业”发展壮大行动,做优北部县市以苹果为主、以小杂粮、食用菌、中药材、高山冷凉蔬菜为补充的山区产业板块;中部县以时令水果和杂果、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为主、以奶山羊、生猪、肉牛肉羊等特色畜牧业为补充的旱腰带产业板块;南部县市以设施农业为主,以早熟苹果、大路菜、时令水果为补充的渭北平原产业板块。通过大的产业结构优化,着力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贫困地区产业聚集度,全市建成优质苹果基地252万亩、时令水果基地56万亩、蔬菜基地108万亩、奶山羊存栏74万只,年营业收入29亿元的休闲农业快速兴起,让重点区域贫困群众嵌入产业有了板块承载、园区承载、市场承载,融入了大产业,根植了区域发展内因,激活了自我发展动力,夯实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产业基础,实现“群众受益”和“持续稳定”。
二是把贫困群众“镶准”在项目整合“线”上。确保产业项目的精准落地,是产业扶贫效益落到贫困群众身上的关键环节。咸阳市明确要求各地要围绕精准到村到户到人要求,进一步整合各项涉农涉贫扶持政策,持续加大投入,精准设计项目,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项目库建设制度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坚决不搞缩小版的大水漫灌,着力解决带动贫困户不匹配、不均衡、不紧密、不精准等问题。
因村捆绑实施一揽子产业扶贫项目,建立县镇村三级产业扶贫项目库,科学确定入库项目,逐村编制产业项目规划和生产基础设施配套计划,建立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平台,按照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化安排到村的原则,打包下发到村,全面提振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解决了产业扶贫资金到村不精准、效用碎片化的难题。五年来,入库产业项目2600多个,总投资超过60亿元。建成设施菜、干杂果、特色养殖等“一村一业、一村一品”脱贫产业示范基地600多个,实现了村村都有符合当地特色和资源禀赋的主导产业。
因户捆绑实施“四个一”产业扶贫菜单,从贫困户脱贫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从农业产业发展特征切入,因村制宜,因户施策,按照“产业扶贫项目化、项目落实具体化、措施到户精准化”的要求,积极推广落实每个贫困户“一个长期稳定增收扶贫产业项目,一个短期增收产业项目;一个入股经济合作组织的项目,一个自主经营的小项目”“一长一短、一大一小”的“四个一”产业扶贫菜单,通过一张“菜单”精准到户、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部门“上菜”、考核“评菜”系统流程,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了适合各自需求的优势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全市产业扶贫受益户数7.78万户,受益人数达到21.7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且有产业发展意愿的,基本实现中长期产业全覆盖,确保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
福缘产业园
因人捆绑实施技能提升行动,既让贫困户“点到菜、吃上菜”,还教他们“会炒菜”。精准归类贫困劳力状态,有一定文化的,开展为期一月的科班“培训”,合格后发放技能证书。五年来,全市实施农业技能培训2.2万人次,取得职称证书1.44万人。统筹整合资源,加强校地联合协作, 扎实推进“两地三方”合作进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着力破解农业技术难题。文化层次不高的,精准开展送技上门服务。建立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发展壮大“土专家”“田秀才”队伍,健全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指挥体系,持续推动产业扶贫“千帮千行动”,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精准帮扶举措,及时向贫困群众送政策、送计策、送技术、送信息、 送要素,村中屋内小课堂讲解、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既向贫困群众传授了劳务技能,又接近了干群之间的关系。仅今年以来,全市开展贫困群众“一对一或一对多”跟踪服务和业务培训7.29万人次。
三是把贫困群众“嵌牢”在利益联结“链”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马栏红苹果基地
近年来,咸阳市坚持实施龙头带动、主体联动战略,把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产业脱贫的主要抓手,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五大行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市产业发展,先后引导撬动温氏、雅泰等78家行业领军企业,通过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品牌化营销,示范带动500多个贫困村建设双矮、矮砧苹果示范园4万亩,发展奶牛、奶山羊、生猪等规模养殖场150个。
充分发挥合作社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桥梁作用,为贫困农民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效破解农户缺技术、缺信息的难题,使贫困农户变“单打独斗”成为“抱团发展”,进一步提高内生动力。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路径及方式,全市1925个村完成清产核资,1885个村成立集体经济组织,773个贫困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按照“搭平台、建组织、广覆盖、促合作”要求,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多种互利共赢模式,采取村企联建、村村联合、基地连村等方式,促进农户分散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联户联产”“联股联心”利益联结机制正在稳步形成。
建立健全主体带贫益贫规范管理机制,鼓励引导各类主体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扶贫车间等形式,将贫困户牢牢嵌入产业链和利益链,坚决防止扶富不扶贫、扶企不带贫、扶大不扶小等带贫益贫失准现象,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持续受益、稳定增收。目前全市893个产业扶贫市场主体与4.05万户贫困户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其中,龙头企业209个带动3.67万人,农民合作社579个带动7.45万人,其他主体105个带动5797人。
引导贫困村、贫困户财政扶持资金折股量化后加入合作社,创新资产收益扶贫、保底分红、二次分配等成功经验做法,让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入股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目前全市所有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全部享受入股分红收益。
四是把贫困群众“融合”在产业振兴“体”上。决战全面小康、决胜脱贫攻坚,必须着眼产业振兴,构筑产业生命体、活力体、综合体,书写满带泥土芬芳的产业新篇,让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之道行稳致远。脱贫攻坚以来,咸阳市按照县有主导产业、镇有产业基地、村有合作组织、户有脱贫项目,产业链接、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四有四连”路径,依托农业资源和粮、果、畜、菜、茯茶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大产业,培育新业态,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三产联动、效益突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农业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效益化不断加速,实现脱贫攻坚与产业振兴有机衔接,实现能脱贫管长远。
乾县优利士乳业
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吸引光明、金龙鱼、雨润与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投资农业合作开发,坚持 “一产有基地、二产有实体、三产有业态”的理念,打通将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消费型商业、文化旅游业等上下游,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以龙头和主体带动形成大产业链,以优质产品提升价值链,以加工物流保障供应链,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享誉全国的礼泉县袁家村依托乡村旅游,通过发展三产融合联合体,集体经济积累达到21亿元,带动周边10个村的所有贫困户参与运营经营,走共同富裕道路,128户贫困户年均增收超过1万元。
积极以品牌开拓市场。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六个一工程”,强化“双品一标”认证管理,推进农产品环境认证、产品认证、标准化生产、质量监测,强化品牌建设,引导无公害农产品向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转化,全力打响“咸阳马栏红”苹果和“咸阳茯茶”“武功小子猕猴桃”“泾阳蔬菜”等地域公共品牌。持续深入实施“三年百市”品牌营销宣传行动,开展咸阳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宣传推介活动,扎实推进主销区咸阳农产品形象店建设,咸阳优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市通过地理标志、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的农产品,分别达到11个、20个、55个,其中“马栏红苹果”品牌价值达到62.35亿元,位居中国果品区域品牌价值榜第四位,有效提升了咸阳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推进技术、土地、资金、项目等要素向园区集中,全市建成或在建各类现代农业园区270个、园区建设面积146万亩,千亩以上整镇连片种植基地36个、规模化养殖基地(场)1200个、农业休闲观光园71个、光伏扶贫电站286处,带动5万多户近18万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三原县鲁桥镇食用菌产业园区,带动215户538名贫困群众发展食用菌生产,户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