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

沣西新城,一座会“喝水”的城市

发布时间:2020-07-12 18:00:1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昨天,一场暴雨突然来袭,短时间的强降雨,给城市排水造成巨大压力,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内涝,道路积水严重,车辆被淹……而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暴雨在这城市中,变成了宝贵的水资源,海绵城市再次展现出强大“威力”,为城市扎扎实实“解了渴”。

暴雨中的沣西新城

7月10日下午4时,磅礴大雨下了近一个小时,沣西新城丰邑大道上,雨水沿着道牙边的雨水口,流进了绿化带中……在西部云谷,园区的道路上看不到积水滩,雨水有的渗入地下,有的流入了路边的雨水花园……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雨水经过屋顶花园吸收后,少量通过管道流走……

雨在这里似乎找到了“家”,没有了“肆意流淌”的任性,也没有“积涝成灾”的凶猛,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

下午7时许,雨渐渐停下,没过多久,市政道路、街头广场、公园幽径都不见了雨水的踪迹,仅有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小区里的雨水花园留下了积水,这些水将渐渐渗入地下,并为植物提供水分。

会喝水的路

在沣西新城,传统的地下排水管网,已逐渐被绿廊、植草沟、蓄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地形竖向”设计所代替,并利用技术创新使硬化路面更具透水性,让道路会“喝水”,成为海绵城市四级雨水收集利用体系的重要一环。

在市政道路建设上,沣西新城依据土壤特性,探索实践双侧收集滞渗,单侧收集存储,分段收集净化三种道路收水方式,并结合道路断面,采用不同防水结构,在保证道路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雨水的有效收集。

针对原状土渗透性差、保水力弱、截污净化功能低下等实际,新城通过混合土介质配比试验,改良了原状土下渗及滞蓄能力,同时,还创新出城市次干路车行道全透式环保沥青路面技术,通过研究实践城市车行道全透型沥青路面技术,加强城市道路透水、降噪的能力。

在园区道路、公园步道中,大多采用建筑垃圾做成的透水砖铺设,其强大的透水性,让雨水很快渗透,做到中雨不积水,小雨不湿鞋。

雨后的沣西新城

除了市政道路外,在沣西新城,建筑与小区、景观绿地、中央雨洪调蓄系统都是“喝水”小能手,这便构成了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的“四级雨水收集利用体系”。

建筑屋面及地面雨水经集水管或地形收集后,汇流至小区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滤沟、植草沟等“海绵”设施,经土壤、植被等吸收后,逐层下渗并滞蓄。雨量较大时,将在雨水花园、生态滤沟中形成微型水景,既可补充地下水,也可收集起来用于小区绿化或消防用水;极端天气下,过量雨水才会溢流汇入市政管网。

下雨时,路面雨水流入生态草沟,经植物初步吸附净化后,再层层渗透、滞蓄,补充涵养地下水;遭遇强降雨时,草沟吸纳不了的溢流才通过高于生态草沟的溢流井排入市政管网,大大降低了城市内涝的可能性。通过道路、建筑地块、绿地公园这些小“海绵”的源头调蓄,中心绿廊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末端雨洪调蓄枢纽,众多的湖泊、湿地、绿地可通过管网吸纳全城的富余雨水,实现区域雨水的调蓄、净化及回用。

建筑与小区雨水收集系统

建筑与小区对雨水应收尽收、市政道路加强集水功能、景观绿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中央雨洪系统形成调蓄枢纽,沣西新城的四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让城市“吐纳”自如。

作为全国首批、西北唯一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2019年,沣西新城全面完成海绵城市试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全球生态水文示范点。

截至目前,新城累计实施海绵型园区320万平方米、海绵型道路80余公里、海绵型公园绿地200万平方米、防洪治理及滩面修复30余公里,拥有上百个知识产权科研成果,城市历史易涝积水点全部消除,管网排水能力显著提升,地下水位上升3.43米。

俯拍沣西新城

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源头分散”“慢排缓释”,让城市舒畅地呼吸吐纳,实现雨水自然迁徙,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宜居宜业,生态沣西,让生活更美好。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供稿)

责任编辑:杨羽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