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

石泉县熨斗镇:调研蚕桑产业发展 挖掘集体经济活力

发布时间:2020-06-22 14:04:3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刘蕾  报道) 盛夏六月,蝉鸣鸟叫。刘家湾村、板长村的蚕桑专业合作社正值收获,村集体经济也得到长足发展。这一切悄然无息的变化,要源于陕西省石泉县熨斗镇党委书记谭可新的一次产业调研活动。2019年10月,在走访时,谭可新发现,刘家湾村和板长村发展蚕桑产业的潜力很大,但是人力、技术、土地的要素资源较为零散,如何将这些零散的宝贵资源整合、盘活,最大程度激发村集体经济对辖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谭可新走访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发掘问题、探索问题、逐个攻破。谭可新通过一次次走访,一次次调研,一次次思考,找准了问题症结所在。一是产业发展没有“领头羊”,力量没能凝聚,也没有“主心骨”。二是没能探索一个适应当前产业发展的模式,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在家劳动力之间达到互推互助的目的。三是土地、人力、技术等要素资源没能盘活,鱼塘缺少“一条鳗鱼”去激活村集体经济活力。

建机立制、培育产业、寻找能人。为村集体经济物色1-2名带头人很关键,但是农业产业“事情多、挣钱少”,加之农村年轻技术劳动力少,人才培育和选拔成了问题。谭可新经过一番考察,决定从村班子成员和村后备干部入手,建立“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机制,既能带动群众增收,也能让村干部看到希望,确立板长村支部书记郭万明为板长村集体经济产业、技术带头人,刘家湾村文书陈美英、后备干部吴鑫为村内蚕桑产业的技术带头人。

创新模式、带贫益贫、就近就业。为带动群众参与到集体经济中来,板长村开启“保姆式代养”服务,实现熨斗小蚕共育基地建设“零突破”,规模化小蚕共育、正规化消毒消杀、集体化规范管理,建蚕室、管桑园、兴养殖,群众只需缴纳80块钱/张的托管费,就可省去消毒、小蚕孵育的流程,自己只用养蚕半个月,就能实现每张蚕增收2500元,同时,板长村和刘家湾村会定期在养蚕季举办技术培训会,农民学完技术可以自己养蚕,也可在合作社务工,不会技术的劳动力也能通过将桑叶出售给农户和合作社实现增收,为在家劳动力极大的拓宽增收渠道。

石泉县有悠久的蚕桑养殖历史,蚕桑产业既是农业产业,也是文化产业,谭可新通过走访调研、细致研究、深入探讨,制定出“幼蚕代养”“送桑上门”“门口就业”等创新式发展办法,既切合群众需求,也贴合市场需求,村级产业链的循环流动,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充分的“氧气”,成为群众源源不断增收的强大“动能”。

近几年,熨斗镇乘脱贫攻坚政策之东风,在产业发展上,因地制宜充分发掘自身优势,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农业,通过“东区茶、西区桑、山中畜、河边菜”的产业布局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思路打造出无公害大米、无公害白菜、无公害高山土豆等一批符合市场要求的高质量农特色产品。通过对国家级古村落保护和燕翔洞AAAA级景区名片的充分展现,发挥科技助力作用,多举措促进农旅融合、助力农企合作、打造农特标签,将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化、品质化,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定制农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引导产业多元化发展,极大地发挥农业经济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下一步,熨斗镇将紧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紧扣“十百千”工程,继续寻找盘活产业、助农增收、壮大经济的举措,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要求,优化产业布局,多元化发展“畜、蔬、粮”全覆盖的特色产业,狠抓茨林、沙湾、刘家湾等村集体经济园区建设,加快本地小微企业培育,增强村级合作社示范带动能力,完善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定制农业”,挖掘农业产业与文化、旅游、生态结合发展的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升级,提升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提升农业产业综合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业附加值,让农村因产业而亮、农民因产业而富,为镇域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责任编辑:李婷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