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指出,陕西要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扎实落实中央“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用绣花的功夫推进精准脱贫,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任务,让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
文 / 常丹 李晓燕
今年以来,陕西省自上而下,在精准识别、精细管理上下功夫,深化建档立卡,及时查漏补缺,解决贫困户自我发展和脱贫可持续问题,推动“输血”向“造血”转变;做强产业,提高贫困地区产业覆盖度;抓好三产融合,探索产业扶贫有效路子。陕西省各地把推广模式作为产业扶贫的有效抓手,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漫漫脱贫攻坚路上,我们见证每一个微小个体的成功和艰辛。
一位贫困户的致富路
明星村是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佐龙镇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早前,村民胡万祥一家就住在该村半山腰上三间摇摇欲坠的土坯房里。父亲、爷爷相继患病去世,沉重的家庭重担都压在胡万祥身上。因为家有老人,年仅23岁的他根本脱不开身,不能出门去打工。
面对贫困潦倒的山村生活,胡万祥常常会托着腮帮蹲在家门口的大树下发呆:“这样的穷日子过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难道守着大山就该过这样的穷日子吗?”
那时候,明星村像胡万祥这样的贫困户还不少。
2014年, 24岁的胡万祥在该镇扶贫干部的指点下,决定依靠山林资源搞特色养殖,他借钱试养了500只林下生态散养绿壳蛋鸡。
自从有了事业与创业梦想,那个整日只会蹲在树下发愁的年轻人就像换了个人。每天天不亮,他总是会在窗外叽叽喳喳的鸡叫声中醒来。在给小鸡们喂食、喂水之余,他搭鸡棚、刷鸡舍、学技术,忙得不亦乐乎。
安康市岚皋县佐龙镇村民胡万祥依托养殖林下生态散养绿壳蛋鸡走上了致富路
首批绿壳蛋鸡上市后,各大市场一时之间竟然供不应求。在乡镇扶贫干部刘有明等人的大力帮扶下,胡万祥顺利申请到政府的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很快便扩大养殖规模,并注册了安康市万祥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晓道绿壳蛋鸡商标,自建了标准化包装室以及包括仓库、育雏室等在内的500平方米的养鸡场。截至今年6月,他的绿壳蛋鸡散养面积达到100余亩,存栏达到一万余只,肉和蛋已经入驻岚皋县各大超市、卖场。除此之外,他还借助电商平台,推行线上和线下同步销售。
目前为止,胡万祥的养鸡场已累计投资300余万元,其中政府贷款有10多万元,年收入有几十万元。走上脱贫之路后,胡万祥开始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并采取统一回收和销售的一条龙服务,使村里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脱贫之路。
如今,更为自豪的是明星村的村支书宋文皓。每次去镇上、县上开会,他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自卑。他介绍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村通过一层层的传、帮、带,目前已经有58户贫困户开始发展林下养鸡,养鸡已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之一!”
一个“第一书记”的帮扶路
在陕西各地区,贫困户在脱贫攻坚干部的帮扶下,争先恐后地一步步走上致富路。这其中,很多基础工作的铺垫都得益于驻扎在各村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扶贫第一书记。
这几日,奔走在汉中市洋县华阳镇岩丰村脱贫攻坚第一线的第一书记刘翼飞走起路来似乎有点吃力,有时候手捂胃部,额头直冒冷汗;有时候走路一瘸一拐。但无论身体怎样,他仍坚持每天不停歇地为村里的大事小事奔波着、忙碌着。
看到刘书记强忍病痛坚持扶贫,村里的一些老人心疼不已:“刘书记刚到我们村的时候,健健康康、生龙活虎的。这两年的驻村工作,他真的受苦了,饮食也不规律,听说现在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病和风湿病,让大伙儿看着真是心疼!”
2014年6月,作为陕西省公安厅处级干部的刘翼飞接到了组织决定,让他去汉中市洋县岩丰村担任第一书记。
汉中市洋县华阳古镇岩丰村村民慢慢过上了好日子
上任后,刘翼飞很快就摸清了该村现状:全村有三个村民小组,村民居住分散,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无班车,路况差,经济基础差。全村85户、323人,其中贫困户就有42户、132人。
根据村情,刘翼飞召集两会班子成员,研究制定了岩丰村中、长、短期发展规划,成立专业合作社,确立了以养殖和山木药材种植为主的两大类发展方向。两年来,为提高村民的收成、生活质量,陕西省公安厅为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50余万元。
扶贫工作全面铺开后,他首先帮村民陈昌园养殖肉鸡300多只。在其帮助下,村民朱成贵也扩大了自己的养蜂规模,家中养土蜜蜂100多箱,仅这一项产业,每年能为他家带来五六万元的收入。
村民李茂才今年70岁,聊起自己现在的生活,腰伤严重的老人感慨万千:“刘书记来了以后,给村里修道路、换电网、修河堤、通班车、搞旅游⋯⋯做了许多实在事。2015年的时候,他还鼓励我种了100公斤白芨。再过三年,我这100公斤白芨收入能有10多万元。另外,他还给我申请了一万元的帮扶补贴,现在我又种了中、长期的猪苓、娑罗树等,收入肯定会越来越好!”
村里68岁的陈记富已经脱贫,又被列入巩固户。他家2015年养鸡500只,出售了350只,省公安厅给他家每只鸡补贴10元,一共得到补贴3500元。此外,他家也种了白芨、猪苓、娑罗树等中药材,丰收在望。
目前在岩丰村,凡是有意愿搞产业的村民,都将获得40%到60%的产业种苗资金扶持。截至目前,该村养殖鸡3000只,猪、羊等家禽146只;养殖土蜂700箱;种植大棚袋料香菇6.5万袋;帮助开办农家乐两家;目前全村已实施完成猪苓、白芨等中药材种植项目5000余公斤,栽种娑罗树等经济作物7000余株。2016年,岩丰村产业项目当年收益就达到了180多万元。
在记者深入岩丰村采访过程中,很多村民告诉记者:“2016年7月,刘书记在我们村的任期就结束了,他原本可以不用再待在我们这穷乡僻壤,但是大伙儿舍不得他走,刘书记就给上级打了报告,申请留任两年。”
在陕西,像刘翼飞这样的驻村第一书记有9000多名。2016年底,陕西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等六部门联合发文,授予刘翼飞等百位驻村第一书记为2016年度“全省优秀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一个贫困县的脱贫路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人:有了一心扶贫的干部,有了一心脱贫的村民,再依托国家扶贫好政策的指引,即使再贫穷的村、镇或县,脱贫攻坚工作难题依然会有各种相应的解决办法。
地处关中平原西端的陇县是国家脱贫攻坚重点县。截至2016年底,陇县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37万户、4.8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0.3%。
如何选对路子顺利脱贫攻坚?对此,陇县县委书记杜长生是这样规划的:“有些贫困群众想养牛但缺资金,有的想打工而没门路,有的住在沟里面就盼着能挪出去,还有的身患重病渴望政府更多救济。精准扶贫,就是精准对接贫困户诉求,群众想吃哪盘‘菜’,适合吃哪盘‘菜’,我们就上哪盘‘菜’。”
宝鸡市陇县培训妇女加工布制工艺品
东风镇胡家庄村村民李有录是当地老蜂农,但缺乏资金,无法扩大规模。2016年,他免费领到了5箱中蜂,产业脱贫指日可待:“一箱蜂一年摇蜜几十斤,还能再繁殖一两箱,今年脱贫没问题!”据该村干部白亮介绍,全村共80户贫困户,每户免费发放中蜂5箱。贫困户养蜂,不但有专业人员、能人大户等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选择自主养殖、托养代管、合作社入股分红等模式,仅此一项每户每年至少增收2000元。
在陇县温水镇枣林村,贫困户杨建国家大棚里的香菇长势喜人。他向记者介绍说:“今年,我的香菇收成特别好,四个大棚估计能挣两万多元。”
杨建国享受的是一项针对贫困户的产业扶持新举措“借袋还菇”。“借袋还菇”是通过扶贫企业免费向贫困户提供技术培训和生产大棚。出菇后,企业统一回收销售。目前,像杨建国一样的贫困群众通过“借袋还菇”年户均增收达1.6万元以上。
除了产业扶贫之外,陇县还整合项目资金19亿元,用于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并计划用两年时间,拆、改、建三措并举,彻底消除全县2.3万户危旧土坯房,移民搬迁4100户,引导贫困群众向县城、镇和中心社区聚集。
就这样,陇县县委、县政府整合各类扶持政策,推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三大类共72个“菜单”项目,下发到各村,从而让家家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脱贫项目,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责任编辑:聂茵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