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一切为了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发布时间:2020-06-12 14:21:01 来源:中国报道

2017年,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的4名干部和双照街道的2名干部,组成了扶贫工作队,投身到肖何庙村的扶贫攻坚战中。他们的扶贫对象是肖何庙村6个主要以残障致贫的家庭。

两年多来,这一支充满智慧、作风扎实的扶贫工作队,用携手扶贫、精准施策、亲情感化、扶贫扶志等一系列独特的扶贫方式,不仅让6户贫困户彻底告别了贫穷,还让他们找回了尊严和自信。

走进去 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进贫困户心里

肖何庙,这个有着421户1400人的村子,6户贫困家庭的主要成员是先天残障、年老体弱、伤残多病,完全或者丧失部分劳动能力。

肖何庙村扶贫小组组长是秦汉新城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席睿英,组员包括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邓来友、城市管理和交通运输局员工黄刚和史博、双照街道城乡管理科科长刘跟向、驻村第一书记高原。

这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扶贫队伍,席睿英有着长期基层工作经验,而驻村第一书记高原,是刚从部队转业不到半年的小伙子。

面对6个各自不幸的贫困家庭,如何让他们尽快脱贫?第一次走进肖何庙村的扶贫小组,深感压力山大。

扶贫小组反复商议,首先确定了“携手共进,集体行动”的基本工作方向,不搞“一对一”,而是“六对六”,6名扶贫干部一条心,6个贫困户一起走。同时还确定了除国家规定补助外,“一不多给钱、二不多给东西”的“扶贫先扶志”原则,让村里的贫困群众从精神上先“富”起来。

扶贫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了,贫困户会买账么?扶贫小组采取了“笨办法”,走进去,走进贫困户家庭,走进他们的内心。

第一次走进贫困户魏念让家,院子里满眼都是一人多高的杂草。62岁魏念让,一辈子没有结婚,患有高血压。他看到来人了,躺在炕上一动不动,脸上流露出淡漠的表情。

走进岳一校家,扶贫干部更是心酸。岳一校腿部残疾,媳妇王蜜会精神障碍,一个女儿上小学,一个女儿上高中。王蜜会一见有生人来,就会紧张地躲到院子的角落里。

岳一校的亲弟弟岳三校,46岁,肢体残疾,不能干重体力活,妻子王培亭精神四级残疾,还有一个10岁的女儿和5岁的儿子。

58岁的魏国营也是腿部残疾,打了一辈子光棍,和老母亲相依为命。

焦志科以前算是村里的能人,但长期患慢性病,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大儿子34岁,患有癫痫症、腰椎间盘突出。有点出息的二儿子,在西安打工意外身亡,这个打击让焦志科从“能人”成了“穷人”。

几个人中最健谈的就是58岁的刘亚线。她也是可怜人,患有先天小儿麻痹、右上肢残疾,不到1岁没了母亲,丈夫2011年车祸去世,那时唯一的儿子才上初中,虽然家里有地,可她的身体无法干重活,只能靠东借西凑供孩子上学。

从贫困户家里出来,大家心里都是沉甸甸的。“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6个家庭的不幸,化成一副沉重的担子,也激发了扶贫干部的斗志。

这以后,扶贫小组的干部每次去贫困户家,都会主动和他们拉家常,还会带着食材一起和贫困户做饭聚餐,虽然是粗菜淡饭,但在这些贫困户的心目中,扶贫干部把他们当做正常人,当自家人,内心慢慢就有了一种自豪感。

刘亚线:“帮扶干部一点架子都没有,不但帮我们打扫卫生,还和我们唠家长里短,他们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扶贫任务,而是真心诚意帮助我们过上好日子。”

扶贫干部的脉搏,连接起了贫困人员的心跳。

从起初内心的排斥和惧怕,到欣然接纳,贫困户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他们每个人内心都渴望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摆脱贫困。

打开了心扉,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结合贫困户的身体情况和劳动能力差的实际,寻找适合他们的扶贫产业,让他们通过参与产业发展,提升自我“造血”功能,成了扶贫小组和贫困户共同面临的难题,他们到底会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呢?

说出来 了解贫困户最真实的想法和需求

在选择扶贫产业时,肖何庙村扶贫小组没有因为帮扶对象的身体原因就自行决定,而是把所有贫困户代表叫到一起商量,引导动员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看到扶贫干部如此和蔼坦诚,平常很少开口的贫困户代表,都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刚开始,帮扶小组考虑给每户贫困户买猪仔或羊、兔子,让他们在自己家里养。

魏国营说:“我腿不好,养猪要定期起粪,清理圈舍,我的身体状况怕不行,但是我之前修剪过果树,也认识几个字,平时做简单记录没问题。我妈快80了,我不能离家远,最好能在家门口。”

刘亚线说:“我手脚都有点不方便,养羊、养兔也和养猪一个道理,冬天没草怎么办,还有下雨天、下雪天又咋办。但我脑子好着呢,也勤快,只要是大家一起配合的活,我应该都没问题。孩子他爸去世后,我为了让孩子继续安心上学,我罪受扎了,现在做梦都想着尽早把借的钱全还上!”

焦志科说:“我现在年龄大了,还有点老年痴呆,轻活我都能干,但在家里饲养的事情,心有余而力不足。”

岳三校说:“我的腰不好,也只能干轻劳力活,加上我媳妇的病,怕是顾及不来。”

哥哥岳一校接过弟弟的话头说:“我和我弟情况差不多,我媳妇精神也是时好时坏,娃娃都小,不能离人。在家养殖,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啊,喂猪我的腰肯定也不行。”

面对大家的困境,帮扶小组决定采取“联户式帮扶”。在同肖何庙村两委会干部、各小组组长、群众代表及贫困户反复讨论后,席睿英感慨地说:“从贫困户身体和家庭实际困难分析,咱们只能考虑劳动强度小,而且能在家门口落地的产业项目。对了,之前我在窑店街道的时候,见过两个村民在土壕里养杂交野兔,最后还发展成了规模企业,赚了不少钱,还有西毛村的一户贫困户靠养兔供了3个大学生。这养兔也不算是重体力活,技术含量也不高,我不知道大家愿意集体养兔不?”

一听说养兔子,刘亚线忙说:“我觉得这个主意好啊,给兔子拔个草、喂食,这活不仅我能干,蜜会、培亭都可以干,我可以带着她俩一起干呀!”

听刘亚线这么一说,岳一校和岳三校都抢着说话了。一校说:“蜜会平时啥也不太会干,要是刘大姐能带着她,简单地拔个草、搬个东西什么的 ,她应该没问题。”三校也应和着大哥的话。

魏国营接过话头:“我之前虽然没养过兔子,但我去过兔场,见过技术员定期给兔子打疫苗,只要给我培训一下,我也都可以做。还可以带着老焦(焦志科)一起。”

向来沉默寡言的魏念让也开口了:“我也应该没啥大问题,你们看着安排,大家说好就好,我一个人咋都行。”

看着大家踊跃表态、自信满满,扶贫干部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第一书记高原说:“我之前还在为选择什么产业整天发愁,听大家说了这么多掏心窝子的话,讲出自己的实际困难,感觉一下子心里有底了。”

扶贫小组与肖何庙村两委会干部协商后,决定发展养殖业,引进龙头企业出资,以“党支部+企业+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尽快建设杂交野兔养殖基地。

动起来  精准帮扶、真抓实干促脱贫

产业确定了,就得趁热打铁尽快落地,不能让贫困户空欢喜。

扶贫小组成员迅速行动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全身心投入到项目建设中来。

一组人奔赴淳化、宝鸡、安徽等地,考察杂交野兔养殖项目。

一组人积极联系热心扶贫企业,参与养兔场投资。

一组人及时与村上研究落实养兔场用地,对接协调办理相关手续。

各项前期工作一气呵成,水到渠成,由村党支部带领贫困户与陕西珂瑞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入股,成立了陕西瑞禾扶贫养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仅用3个月时间,肖何庙扶贫养殖基地就建起来了。

动,一定是积极行动,动,一定是互动。养兔场迅速落成并投入使用,让贫困户感受到了扶贫干部的一诺千金、真心实意。养兔场投入使用,贫困家庭成员也开始行动起来。

6个贫困户,每户安排一个人到兔场上班,刘亚线、魏国营、王蜜会、王培亭、焦志科、魏念让,成为养兔场的第一批正式员工。

一开始上班,个别人还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后来经过企业纪律培训和技术培训后,大家都觉得如果不好好干,就对不起把自己当家人的帮扶干部了。

“刘亚线虽然左腿和右手不太方便,但干起活来却非常麻利,人又勤快,每天早上不到7点就带着王蜜会提兔食、打扫兔舍、给兔子喂饲料喂水。忙完这些,又带着王培亭去割苜蓿,从没有说过一声累。”基地负责人王文强说,“刘亚线还很有组织能力,在她的带领下,王蜜会和王培亭可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了,人看起来也有了精气神。尤其是王培亭,现在偶尔还愿意主动说话呢,有次高原来兔场,王蜜会竟破天荒地说了一句‘领导你来了’。”

腿脚不便的魏国营,在技术员指导下学会了定期为“兔宝宝”检查身体,给每只成年兔编号,天天记录每只兔子的情况,定期为成年母兔检查配种。魏国营每周给兔舍消毒一次,在刘亚线的帮助下,他还把兔子粪便收集起来做成肥料。现在国营也算是兔场技术员了,在他的带动下,患有老年痴呆的焦志科也每天跟着打个下手,抓个兔子放个水。

以前天天盯着天花板发呆的魏念让,成了兔场的全天候门卫,工作尽心尽力,就像变了一个人。

这些贫困户以前来上班,都是低着头,穿过背街小巷,现在他们每天都从大路上结伴来,见到村里人,都会自豪地说一句:“我们到兔场上班去!”

第一书记高原每每看到这个场景就会感慨,当初大家一起确定的“联户式帮扶”思路完全正确,这些贫困人员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精神面貌变化之大,让人欣慰!

高高兴兴来上班,月月领到上千元工资,让贫困户逐步摘掉了穷帽子,也引来了村里其他人的羡慕,大家都想来养兔场上班。

工作落实了,收入保证了,心里踏实了,贫困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强烈了。扶贫干部进村前,除了刘亚线家相对干净整洁,其他5家卫生状况“实在不敢恭维”,帮扶小组决定开展“携手互帮,美化庭院”主题活动。刘亚线带着其他人,各户互相帮忙打扫前后院,一段时间后,6个贫困户一家比一家干净了。

2018年元旦前一天,扶贫小组的6名干部买了蔬菜,带着米面油,把6个贫困户的18名家庭成员召集到焦志科家里聚餐,摊煎饼、打搅团,吃团圆饭、唠家常,共度元旦佳节。面对此情此景,刘亚线哽咽着说:“帮扶干部把我们这些贫困户当成了自己家人,给我们建养兔场,帮魏国营盖房子……庄稼成熟时,还给我们农具钱,这大过节的,还陪着我们一起吃饭,太瞧得起我们了……”

笑起来  摆脱贫困 好日子“蒸蒸日上“

有一种笑容叫做收获,有一种笑容叫做希望,有一种笑容叫做幸福。

肖何庙村的6户贫困户,如今已全部摘掉了穷帽子。他们除了在养兔场工作有收入、在鑫诚农业合作社有分红外,有人还在村里打扫卫生再挣一份钱,年收入已经远超脱贫线。

“我每月有在兔场上班有1200元固定工资,还有每月给村上打扫卫生的800元,加上鑫诚农业合作社入股分红每年4000元,现在一年下来也能拿个3万多。前几年欠亲戚邻里的钱慢慢还上了,心情也就好了起来。我在兔场工作快3年了,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刘亚线笑着说,“对未来呢,咱这心里还是有期待的,只要兔场发展得好,我们也就能过得更好。现在我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挺起腰杆了。儿子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我心里最大的一块石头也落地了。”

魏国营自豪地说:“现在我和老母亲除了国家给的各种补助外,每个月兔场工资1200元,加上打扫卫生每月600元、鑫诚农业合作社入股分红每年4000元,一年下来至少也有个2万多。这说话、做事呀,心里也有了底气,混吃等死的想法也就没有了。”

岳一校的媳妇王密会在兔场月收入1200元,打扫卫生每月600元,鑫诚农业合作社入股分红每年4000元,加上其他补贴,家里的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以前王密会见人就躲,在养兔场工作一段时间后,现在每次见到帮扶干部,都会笑着喊“领导”。

岳三校没在兔场上班,扶贫小组介绍他到市里做垃圾装卸工,每月收入三千多元,加上鑫诚农业合作社入股分红每年4000元,妻子王培亭打扫卫生每月600元,他脸上的愁容也换成了笑意。

那个曾经见人都没说话欲望、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魏念让,现在见了扶贫小组成员还经常会调侃几句。每月1500元的固定收入加上年底兔场分红,年收入也在2万多元,魏念让也开始攒钱了。

焦志科也从失去儿子的悲痛中走了出来,每天坚持去养兔场上班,慢慢找回了那份淡忘的“能人”自信。

肖何庙村的6户脱贫户走上了致富路,扶贫小组的脚步并未停歇,他们计划把扶贫项目成果分享给更多村民,助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养殖场的后续发展将继续实行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入股、企业出资、贫困户到场打工并入股分红的模式,借鉴“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经验,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行有效探索。他们还准备进一步总结肖何庙村的扶贫经验,帮助更多因家庭主要成员残障致贫的贫困户。

贫困户发自内心的笑,其他村民赞许的笑,村两委干部和扶贫干部欣慰的笑,汇聚成肖何庙村最温馨、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走进去,走进贫困户的心。说出来,说出贫困户的渴望。动起来,用行动改变命运。笑起来,让笑声终生相随。

帮扶干部像家人,联户帮扶拔穷根,6家贫困户发自内心的笑,是对扶贫小组最高的赞赏。

“这半年多来,我们帮扶小组再到贫困户家里,都感觉帮不上什么忙了。反倒是他们整天电话,请大家去家里吃饭,拿蔬菜水果,取新蒸的馒头……可我们从不忍心拿他们的任何东西。”驻村第一书记高原这朴实无华的话,应该就是对肖何庙村精准扶贫工作最中肯最接地气的小结。(秦汉新城 供稿)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