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大国粮仓根基牢固

发布时间:2020-04-23 11:51:43 来源:光明日报

大国粮仓根基牢固

图为山东东营国家粮食储备库正在进行夏粮收购。光明图片

加快推动国家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张务锋(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性更加凸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进一步体现了党中央对国家粮食安全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有必要加快推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特别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转化为治理效能。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完善国家安全体系中,要更加重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情国情粮情,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作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和重要部署,引领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19年人均占有量超过470公斤,粮食储备和应急体系逐步健全,政府粮食储备数量充足,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市场运行保持总体平稳。同时,要居安思危、安不忘危,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忧患意识,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不断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健全国家法律制度体系中,要更加重视推动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党的十九大以来,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粮食安全保障立法提出明确要求;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一类项目。起草领导小组认真调研论证,组织起草形成了送审稿。送审稿从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出发,突出了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聚焦的立法宗旨,紧紧围绕防风险、化隐患、保基本等关键作出制度安排,着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风险防控应对能力。同时,加快推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工作,组织起草《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法律法规体系。

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更加重视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增强防范化解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2019年5月,中央深改委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勾画了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粮食储备安全制度框架。下一步,要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厘清承储主体职能定位,压实承储企业主体责任和各方监管责任;创新储备管理,确保国家储备粮数量实、质量好、调得动、用得上;推动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互为补充、协同发展,更好调节稳定市场、服务宏观调控、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推动改革发展中,要更加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制度政策的落实。巩固拓展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成果,完善制度政策,管好“天下粮仓”。严格实施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情况年度考核,优化指标,突出重点,完善方式,压紧压实区域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和中央储备管理主体责任。创新强化粮食执法督查,加快建立在地监管体制,办好12325粮食监管热线,推进信息化监管和信用监管,强化监管实效,不断增强执行力和权威性。

加快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

作者:黄炜(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粮食安全的法治基础依然较为薄弱,事关14亿人吃饭的粮食问题在国家基本法律规范层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快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加快实现粮食安全保障从政策治理到法治治理的根本转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立法,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推进粮食安全保障立法提出明确要求,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五年立法规划一类项目。

《粮食安全保障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法律,要立足全国人民吃得饱、吃得好这一重大核心利益,围绕粮食数量、质量处于安全状态,并具有持续保持安全状态的能力目标,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要求,针对粮食生产、储备、流通以及粮食质量和应急等不同环节可能引发的粮食风险隐患重大问题,做好制度设计。

一是更好体现国家安全导向。要站在国家顶层制度设计的层次,从《国家安全法》配套法律的立法定位出发,从维护国家整体和全局利益出发,用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时代粮食安全战略的要求做好立法工作。立法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实践中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也要有改革的精神,敢于打破长期以来制约粮食安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因素,下决心把符合规律、符合方向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好,真正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是更好体现重大问题导向。要深入分析粮食安全风险突出问题,找到、找准需要通过立法解决的关键、重大问题。要从研究回答“现在温饱问题已解决,为什么还有不安全担心”的问题出发,研究解决粮食安全保障的基础性、长期性问题:怎样有效处理经济建设需要和资源保护的突出矛盾,在耕地和水资源保护中体现粮食优先原则,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如何正确认识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对经济社会全局影响大的特殊性,通过预期明确有力有效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支持措施,切实保护好种粮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如何妥善处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平衡产区与销区、自主与进口的利益关系;如何改革完善储备管理体制,完善储备运行机制,特别注重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协同和协调,确保储备数量实、质量好、调得动、用得上。

三是更好体现制度创新导向。立法工作要尊重实践,善于把实践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法律制度,更要善于在把握实践逻辑、尊重事物规律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制度创新,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破解粮食安全保障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制度创新的问题上,需要特别重视的是,除了计划和行政的手段和方法,更要善于运用市场的方法和法治的手段,在法治框架内,通过利益引导的机制、权力制约的机制、监管执法的机制、法律责任的机制等体系化制度安排,为解决粮食安全保障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重要法律保障。

扛稳责任,让“米袋子”更安全

作者:丁文禄(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政协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为更好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形成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粮食安全的工作格局,我国建立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出台一系列考核评估制度,广泛调动了各地重农抓粮、保供稳价积极性,为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夯实了基础。

近年来,山西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5757万亩耕地保护红线,对已划定的4891.5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稳定粮食生产。2016—2019年,全省粮食作物年均播种面积4751.73万亩,粮食年均产量273.89亿斤。结合各地人口、经济实际,山西省合理确定地方储备规模和布局,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储备体系,小麦、稻谷等口粮储备占储备数量的80%以上,建立了成品粮应急储备,地方储备粮油成为保障山西省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为促进特色粮食产业发展,山西省政府接连出台《“山西小米”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山西小米”品牌建设三年发展规划》,政府、行业、企业协调联动机制得到完善,标准体系、生产体系、技术创新体系、质量追溯体系、营销体系整体推进,“山西小米”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疫情期间,山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切实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山西省粮油交易中心通过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远程网上挂牌方式,组织开展山西省公益性饲料用粮专场交易会,支持相关企业复工复产。山西省农发行启动粮油应急调控信贷资金支持,发放疫情防控粮油保障企业贷款。目前,全省145家粮油应急加工企业已开工114家,复工率78.6%,日加工小麦能力1960万斤,可满足约1600万人每天口粮需求。

粮食安全基础雄厚保障有力

作者:王伟华(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

作为超亿人口的省份,山东省始终坚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观,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储备能力、粮食流通能力持续增强,完全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

山东是粮食生产大省,产量常年位居全国前三位。近年来,在国家和省惠农支农政策的带动下,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商品率保持在70%以上,可向社会提供商品粮800亿斤以上,为粮食流通和保供稳价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2019年外销面粉67亿斤、小麦15亿斤,两项合计提供原粮小麦110亿斤以上。同时,提供食用植物油9亿斤。

山东还是粮食储备大省,地方粮食储备体系日臻完善,粮食仓储设施条件持续改善,绿色储粮技术广泛应用、智能粮库建设迈出新步伐,粮食储备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地方粮食储备超额完成国家核定规模,可满足全省人民三个半月口粮需求。

山东也是粮食产业大省,粮油加工业门类全、产品多、能力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基地”。2019年,粮食产业经济工业总产值4212亿元,约占全国15%。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山东启动应急响应机制,283家应急加工企业短时间内复工复产90%以上,恢复日产能3亿斤以上,日产面粉1亿斤,日产食用植物油0.5亿斤,快速满足了疫情期间群众生活需要。同时,省粮食和储备局组织粮油加工企业捐款、捐物驰援湖北、北京等地抗“疫”,供应粮油产品45吨。

山东牢牢把握收得下、储得实、管得好、加得出、调得动、用得上的调控思路,在强化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的同时,着力构建运转高效的储备粮管理机制和应急供应机制。截至2019年年底,16个市、126个县(市、区)全部制定应急预案。同时,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的意见》,省财政投资2.24亿元支持建设应急项目162个。目前,全省应急供应网点2157家,应急加工、配送和储运企业698家,主食加工企业56家,应急供应实现闭环运行,一旦需要,能够确保迅速反应、高效运转、全力保供。

粮食供应有保障 消费者尽可放心

作者:张晓强(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

国以农为安,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既是重要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特别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世界各国的恐慌情绪与日俱增,粮食的重要性凸显。一些粮食主产国为了保障本国的粮食供应采取了禁止或限制购买数量等极端贸易措施,而进口国则在纷纷增加粮食战略储备。这种粮食供需的不正常现象引起国际市场粮价上涨,也引起了国内社会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对这一问题,“未雨绸缪”是应该的,对于粮食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松懈,但“杞人忧天”没有必要。当前粮食安全形势是好的,消费者尽可放心。

首先,看一下粮食供给。粮食供给主要包括生产和进口两个方面。先看生产,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多年增产丰产,近5年来一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库存充足,口粮库存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水平。这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再看进口,虽然受国内需求增长较快和国内外价格倒挂等因素影响,从2014年起我国粮食进口量连续6年超过1亿吨,2019年达1.12亿吨。但是,在粮食进口量中80%是大豆,口粮进口仅作为品种调剂,比重不高。2019年,我国进口的小麦、稻谷共604万吨,仅为我国小麦和稻谷产量的1.76%。因此,从总量上看,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引起的粮食禁运风波对我国口粮供应基本不会产生影响。

其次,再看粮食流通。在粮食供给充裕的情况下,有效的粮食需求不光是消费者有意愿购买的问题,还有是否能够买得到的问题。因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区和主销区相分离,要实现粮食的有效需求就离不开流通体系。一方面我国粮食流通体系有基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下大力气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总量总体处于高位,中央储备粮规模保持稳定,地方储备粮增储任务全部落实到位,为稳定预期、应急保供提供了强力保障。粮食物流骨干通道全部打通,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格局基本形成,原粮散粮运输、成品粮集装化运输比重大幅提高,粮食物流效率稳步提升。

另一方面,围绕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新一轮振兴东北战略,我国打造了一批重要粮食物流节点项目,“建了一批新仓、修了一批老库”,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粮食接卸发运设施、粮食中转仓、铁路专用线、专业化粮食码头建设加速,粮食中转效率得到提升,粮食物流集中度不断提高。在全国援驰武汉、援驰湖北的过程中,我国的粮食流通体系保障有力,没有出现粮油断档的情况。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西莫·托雷罗·库伦对中国的“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在本次疫情中发挥的作用大加赞赏。

增强绿色营养健康粮食消费

作者:姚惠源(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生活已由温饱转为全面小康,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放心”“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WHO研究报告指出,膳食是仅次于遗传影响人类健康的第二大因素。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研究指出,约16.2%的疾病负担归因于膳食。

2016年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需要摄入250克~400克谷物。按每人每天所需谷物的上限400克计算,每人1年所必需的谷物(成品粮)为146公斤,即14亿人全年需要的成品粮为2.044亿吨,折合原粮为2.90亿吨左右(2.32亿吨稻谷和小麦及0.58亿吨全谷物、杂粮和薯类)。这样的消费结构,可使饭碗里装的是中国的安全营养健康的优质大米、面粉和优质杂粮薯类全谷物食品。

我国三大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60岁以上人口超过2.5亿,预计到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77.3岁,2030年79.0岁。美国全谷物食品委员会研究资料表明,每天吃90克全谷物杂粮食物,可以使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19%,中风的危险降低12%,心脑血管病整体危险降低22%。

近几年我国生产的稻谷和小麦总量均在3.3亿吨以上,足以从数量上保证我国人民的口粮安全;从质量看,我国正在迈向更高层次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生产高质量的绿色、安全、营养和健康的稻谷和小麦是新时代的新使命。

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选准一批龙头企业,实施粮食产品和业态创新,鼓励开发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的粮油新产品,增加多元化、个性化供给。倡导和推广适度加工,鼓励发展全谷物、大豆蛋白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推动地方特色粮油食品产业化,加快发展杂粮、杂豆、木本油料等特色产品。开展“互联网+粮食”行动,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推广网上粮店、主食厨房、农商直供等零售业态。

责任编辑:曲静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