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咸阳中院组织召开了全市法院系统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大力弘扬英模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不断推进教育整顿工作纵深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的政法队伍。会上,旬邑县人民法院太村法庭庭长周亚萍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和真挚的情感讲述了基层法官守初心、践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感人故事。她爱岗敬业、不忘初心,用忠诚和奉献诠释着一名基层女法官对审判事业永无止境的热爱。

旬邑县人民法院太村法庭庭长 周亚萍
周亚萍,女,生于1984年5月,陕西富平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2017年3月,被咸阳市文明办、咸阳市志愿者协会评为“最美志愿者”;2017年5月被共青团咸阳市委等十八家单位联合授予“咸阳市第三届优秀青年卫士”荣誉称号,被共青团咸阳市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并多次被旬邑县委、县政府评为“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优秀公务员”;被旬邑法院评为“先进个人”、“司法宣传调研先进个人”。她所承办的案件多次被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表彰为“优秀庭审”、“优秀裁判文书”,她所任职的太村法庭也多次被旬邑县委、县政府授予“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单位”,被旬邑法院评为“先进集体”。
感党恩,红色家风铸初心
周亚萍生长在一个中共党员之家,全家有八名党员,爷爷今年93岁,是一名老党员,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曾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周亚萍小时候就在心底立下了长大后要为人民做奉献的誓言。2008年9月,她通过公务员考试,作为第一批法院系统的选调生来到旬邑法院,那时的旬邑县还很落后,坐车要七八个小时才能到,四面环山更是我从小都没见过的地形,心里顿时很失落,但是想起自己的梦想,越是艰苦的地方不是更需要我们去努力改变吗?于是,她选择留下来。为尽快适应工作,她经常加班学习法律规定,研究案例,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志的一致认可,上班第二年,就入了党,她在心里告诉自己,从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以党的事业为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党和人民。正是这份初心,让她在无数次坎坷与艰难中能够迎难而上,始终以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为民情怀忘我工作。
存善心,公正执法守正义
2008年,刚从西北政法大学毕业的周亚萍,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旬邑法院,并被分配到刑事审判庭工作。虽然刑事审判主要是惩罚犯罪,但周亚萍始终认为司法是一门公正与善良的艺术,做一名合格的法官,仅有信仰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审判技巧、清晰的逻辑分析能力和一颗为民服务的真心,只有这样才能将法律所蕴含的公平正义运用到具体案件中。
初任法官时周亚萍承办的第一起案件是一起交通肇事案。当时她去被害人家里了解情况,这个家庭如今剩下的是年迈的老母亲、瘦弱的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孩子,遭遇不幸的被害人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见到她们,被害人的母亲顿时号啕大哭,周亚萍足足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劝停了她的哭声。回来后,周亚萍一直在想,怎么才能让那个不幸的家庭在经济上得到最大的弥补,而事实是,肇事者未成年,无证驾驶,本人及家庭均无赔偿能力,唯一的突破点在保险公司身上,然而当时《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尚未出台,保险公司对无证驾驶的拒绝赔偿,经过查阅大量案例,她先后五次与保险公司代理人沟通,把判例拿给他们看,告诉他们被害人家庭的现状,并前往上级公司协调,经过不懈努力,保险公司终于答应赔偿,领到赔偿金的那一家老小拉着她的手不停地道谢,那位老母亲当时激动地说:“我们真是遇到了为人民办事的好法官,如果拿不到赔偿款,我们一家孤儿寡母的真不知道以后怎么生活,真的谢谢法官!”那一刻,周亚萍深刻的感受到:只要怀着一颗善良之心,为普通群众办一件事,当事人会打心眼感激你,甚至会铭记你一辈子!
刑事审判工作一干就是七年,在工作中,她以青年干警应有的不服输的拼劲、不怕难的闯劲和朝气蓬勃的状态,主动请缨办理疑难复杂案件,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办案方法:每个案件在庭审前都要认真阅读卷宗,制定周密细致的庭审提纲;庭审后反复推敲案情,力求承办的每个案件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力争将每个案件都办成铁案。
守初心,赤诚奉献为人民
2015年7月,周亚萍调入基层法庭担任马栏法庭负责人,基层的条件非常艰苦,每到冬天,水管都会冻住,整个冬天没有水用,她们只能去周边群众家里买井水,没有暖气,虽然领导关怀,给我们每个人房间都装了空调,但是零下二十度的天气,风每天吹得呼呼响,脸还是经常冻得发紫,手指甲只要长出来一点就会干的断裂,每天面对的都是为了家长里短、琐碎小事吵吵嚷嚷、互不相让的当事人,那时,她也曾迷茫过,但是当看到孤独无依的老人重享天伦时,当濒临破碎的家庭破镜重圆时,当怒目相向的邻里又和睦相处时,当老百姓真诚的说出一声“感谢”时,她又觉得,吃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
2016年4月,周亚萍被任命为太村法庭庭长,虽然已经适应了基层的艰苦条件,但是面对太村法庭只有四名同志,每年却有近300件的案件,不仅要办好每一起案件,还要处理法庭的所有事务,她陡然觉得身上的担子重了许多。要维护一方稳定,必须先了解这个地方,于是,周亚萍为自己制定了工作计划,每个星期最少走一个村子,半年下来,她走遍了辖区每个村庄,也熟悉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出去送达案件时,能准确的找到当事人所在的村子,有同事曾调侃,你这个外地人,比当地人路还熟。
虽然适应了基层法庭艰苦生活,等待她们克服的还有心理上的难关。法庭后面是农田,周边杂草丛生, 2019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正在调解案子时,桌子下面居然跑出来一条小蛇,几个年轻同志吓坏了,从小怕蛇的周亚萍只能硬着头皮把它铲出去,几个年轻同志从此都心有余悸,为了让大家安心,她每天带领大家喷药水,与大家谈心,告诉她们条件虽然艰苦,但艰苦的地方总需要人坚守,作为青年人,应该在基层锻炼自己,不光要学习业务知识,更要磨炼意志,走过了这些困难,以后遇到什么难题都不怕了。经过开导,大家都不再有恐惧心理,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了。在一群朝气蓬勃、团结奋进的年轻人共同努力下,太村法庭每年结案260件以上,连续五年结案位居全院前列。2020年,在诉源治理工作的有效推行下,收案首次下降至172件,较上年减少89件。
在基层,很多农民工干活都是没有书面合同的,如果不调查,一味地让他们提供证据,农民工的工资很难要到手。2018年9月,周亚萍审结六起农民工讨要工资的劳务合同案件:当天,六个甘肃籍农民工情绪激动的跑到法庭,说干了一年活,没拿到一分钱,他们没有起诉状,没有任何证据,安抚好他们的情绪后,周亚萍带领庭上同志随即前往被告的工地了解案情,因为太村产业园区的建设工程大多是外地人承包,在包工头联系不上的情况下,周亚萍找到工程发包单位,核实了六名原告确实在工地干活的情况后,她开始做发包单位的工作,希望他们积极联系承包人,尽快支付工人工资,并建议在承包人未支付工资时,暂时延缓支付其工程款。经过两天的努力,终于让原告拿到了血汗钱,那几个朴实的农民工送来一面锦旗,乐呵呵的说:“因为没有证据,当时来法庭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两天就拿到了钱,人民法官真的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呢!”那时周亚萍深深的体会到:公正不仅要体会到裁判文书中,更要让人民群众摸得着,看得见,一个好的法官,不仅要依法裁判,还应主动做调查、释法和调解工作,如果仅仅机械判案,就可能与事实偏离。
在工作中,周亚萍总是提醒自己,不能消极办案、就案办案,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不惧辛苦,不怕麻烦,努力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真诚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平等地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于一些不懂法的农民群众,更是要十分耐心地给他们讲政策、讲法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赢得明明白白,输得心服口服,正是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她所办理的案件无一起错案及案件。
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政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必须把人民满不满意做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咸阳法院坚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正确引领下,用最公平最放心的法治服务,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咸阳中院)
责任编辑:曲静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